社交媒體對當代人弊大于利
感謝主席,在場各位。
開篇明義,社交媒體是指:互聯網上內容生產與交換的平臺。而今天我們雙方在這里討論,社交媒體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其本質是在討論,當代人在社交媒體上的幸福感是否得到滿足,我方認為不滿足,論證如下:
首先,社交媒體會加劇人們的焦慮心理。康涅格大學心理學科學系的回歸分析告訴我們長期身處在網絡中容易造成人們的心理焦慮;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9.5個小時,較2021年12月提升1.0個小時。例如據中國網信辦統計,個人信息泄露總體情況比較嚴重,遇到過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的人數占比為85.2%,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社交媒體在用戶個人信息保護方面需要加強,這會導致人們對于信息安全的焦慮。根據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編輯出版系2020級學生在《媒介市場調查》69.7%的人看到網絡上所提倡的審美標準,而自己未達到的時候,會產生焦慮感,俗稱容貌焦慮。還會造成錯失恐懼型焦慮,即為我長時間不關注網絡信息,錯失消息,從而導致機不離手,國外常用的社交媒體Facebook發表的研究顯示全國有66%曾經患有錯失焦慮癥,且在社交媒體的當下表現的日益劇增。醫藥行業專題報道顯示,我國焦慮癥患病率為4.98%,復發率高達65%,而由于過于嚴重焦慮而死亡的人超過180萬。由此可見,在這個日益焦慮的社交媒體環境下,人民的幸福感逐漸降低。
長期并頻繁使用社交媒體,會造成我對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讓我上癮,對我的現實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心理學論證》長時間做同一件事情即刷手機,會對這樣的行為產生強烈依賴,從而影響現實生活,2012年3月22日,甘肅省的一名青年將自己鎖在房間內三天,其母報警后發現兒子已經去世,經調查游戲軟件使用時長發現,超過了60個小時,這是成癮后的具象惡劣后果,而根據中國少年網癮報告顯示,2019年網民中網癮者的比例占14.1%,且根據追蹤調查此比例還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見,當我身處在網絡這張錯綜復雜的大網時,社交媒體就如毒品一般摧殘著我的精神世界,讓我沉溺于虛假而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心理學論證》表明與現實脫軌意味著個體與社會的聯系被削弱,導致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理解出現偏差。這種情況下,個體可能會感到孤獨、迷茫和無助,因為他們無法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和價值。內心空虛是與現實脫軌的一個常見表現。當個體無法與現實建立有效的聯系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內心的空虛和失落。
綜上所示,我方今天認為當代人在社交媒體上的幸福感不能滿足,從而堅定認為社交媒體對當代人弊大于利。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