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與人生百態
《清明上河圖》與人生百態
《清明上河圖》是由宋徽宗時期的宮廷畫家張擇端所創作的,這幅畫作是市井風俗畫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并且是“故宮百寶”之首。從審美范疇的角度來看,《清明上河圖》無疑屬于藝術美的范疇。它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刻的社會內涵,展現了極高的藝術價值。畫中也體現了形式美的要素,如線條的流暢、色彩的搭配以及構圖的巧妙等,都使得這幅畫在視覺上給人以極大的享受。同時,這幅畫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時期開封城市生活的面貌,呈現了市井的、世俗的生活狀態,很鮮活、很生動。
從審美的本質來看,《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不僅是北宋都城的繁華景象,更是對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畫中的人物、建筑、船只等元素,都以一種極其自然的方式融入整個畫面,展現了一種和諧之美。這種美不僅體現在畫面的構圖和色彩運用上,更在于它所傳達出的那種對生活和時代的記錄。《清明上河圖》一般被認為是盛世的象征,因為它描繪了汴京的繁華,但同時細細觀察這幅畫作會發現其中的許多細節,在繁榮的汴京的外表之下,其實隱藏著很多的危機,因此,這幅畫不僅是簡單地描繪北宋社會風情的風俗畫,而且是一幅飽含憂患意識的盛世危言圖。北宋時期商品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城市商業的發展一來給國家提供了可觀的財賦稅收,二來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富國惠民。
《清明上河圖》蘊含著豐富的社會美,畫中所描繪的市井生活、商業活動以及人們的日常交往等,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和習俗。同時,其中所蘊含的自然美也是不容忽視的。畫中的河流、樹木以及遠處的山巒等自然元素,都以一種和諧的方式與都市景觀相融合,展現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學境界。畫作中有許多畫面是描繪當時商業的繁華。宋代的漕運是十分發達的,迎來送往的漕運商船可謂是絡繹不絕。從畫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河上停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往來的船只,船上載滿了貨物,纖夫們忙的不亦樂乎。有的商家在忙著卸貨做生意,而有些還在焦急地等待著。而在街市中,更為繁華熱鬧,是商業圈中最繁華最核心的一部分。商客們來來往往,不停地叫賣著,好生熱鬧。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明上河圖》中,張擇端描繪了許多拱橋,粗略地數一數,整幅畫中的拱橋有三十二座之多,而且每一座橋上都站滿了人,除了很多往來的市民,還有不少販夫走卒,他們在賣力地吆喝著,一時間堵得橋上水泄不通。諸如此類的畫面還有很多,這些都體現出宋王朝城市商業的繁華熱鬧,這無疑是張擇端在這幅寫實主義的畫作中,刻意描繪、反映的創作重點。但是北宋重文輕武、重商逐利的政策影響之下,國家軍備廢弛,冗官、冗兵、冗費等情況日益嚴重,再加上金人政權的日益強大,北宋面臨著潛在的卻又致命的生存危機。在這幅栩栩如生的寫實性宋代市井生活畫卷中,忠于現實創作的巨擘畫家,在對彼時國際一流大都市——東京汴梁商業繁榮進行精彩描繪之余,又客觀、生動地將王朝隱憂,帝國頹勢的“征兆”“跡象”不時在畫卷上“閃過”“浮現”,令人感慨萬千,擊節贊嘆。例如,在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出,在城門樓里面竟然沒有一個士兵站崗,十分的空蕩,表現出北宋兵備的廢弛,在歌舞升平的太平日子里,人們的防范意識的淡薄和缺失,兵備如此懶散安逸,甚至連虛設的城防也取消了,而前面長滿雜草、年久失修的小土墻也沒有一點軍事防御設施,從畫面上看,行人來來往往,人聲鼎沸,車水馬龍,整個汴京都沉浸在濃厚的商貿氣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設防的都城。人們在這種所謂的繁華之中漸漸迷失了軍事防范意識,沉醉于安樂之中。北宋的政權危機僅從這城墻的一點出發,就可見一斑。這些都預示著北宋王朝的內部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腐朽與衰敗,而人們卻沉浸在商貿繁榮的假象中,忽略了這些潛在的危機。這種安于現狀、沉溺于安樂的心態,正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深刻寫照。生于憂患,意味著在困難和挑戰中成長,時刻保持警惕和奮進的心態。而死于安樂,則是指在安逸與享樂中喪失了進取心和危機意識,最終導致衰敗和滅亡。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也同樣適用于我們每一個人。在《清明上河圖》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繁華與危機,更是一個永恒的真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張擇端為我們描繪了北宋的太平盛世,但是北宋社會是否是真正的清明太平呢?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描繪了城門前的小乞丐、店鋪里的童工以及懶漢等小人物,這就使繁華盛世中夾雜著衰敗的氣象。畫中也展現出了北宋達官貴人與窮苦百姓之間的天壤之別。在《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發達熱鬧的酒肆青樓,珠簾翠幕,羅綺飄香,他們與歌女嬉戲打鬧的歡笑聲傳遍了街市,各種佳肴應有盡有,笙歌燕舞,醉生夢死,一派繁靡的景象。然而在達官貴人無盡繁華、奢靡生活的背后,仍舊有著許多窮苦的百姓以及無家可歸的流民,他們往往身著破舊的衣服,在城市不起眼的角落中卑微地尋找活下去的機會,他們的境遇是一種難言的凄慘。流離失所的人們過著極其痛苦的生活,這是當時階級的分化與社會的不公造成的,這讓人不禁想起杜甫所說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句,而這樣巨大的階層差異,也為后來的農民起義、階級矛盾的爆發埋下了隱患,為日后的命運走向埋下了伏筆。同時,畫中還描繪了醫鋪中一位郎中正在給一位婦女帶著的孩子看病。在"解"字鋪外,聽客滿門,都是前來算命的儒生,來求解科考仕途等日常的畫面。通過簡單的幾個細節,我們就能夠看到了北宋社會人們的人生百態。
張擇端通過藝術和寫實結合的獨特方式,描繪了宋代市井商業的繁華與生活的富庶,但同時也暗含北宋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與生存危機,《清明上河圖》所表現的危機意識、憂患意識、不進則退的意識等將永遠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
不可忽視的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在結束時,他的憂患、他的期待、他的迷茫,盡在其中。畫家用整卷的篇幅,把一系列社會危機和痼疾展示了出來。張擇端通過“問病”、“問道”、“問命”三個場景,提出了對當時社會的深刻反思。在“問病”場景中,一位深色衣服的男子在“趙太丞家”的屋檐下與兩個婦人交談,可能是位醫者,門前的牌匾暗示了社會的疾病和傷害。“問道”則描繪了一人在為另一人指路的情景,似乎在尋求解決之道。而“問命”中,人們圍繞著一位老者,仿佛在求解命運之謎。這幅畫不僅揭示了北宋時期的繁盛與衰敗并存,還體現了張擇端作為傳統士大夫,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尋找生命真諦的努力。畫中暗藏的玄機與伏筆,如驚馬闖市、船橋險情等,都是張擇端以畫為諫,表達他對社會諸多問題的憂慮。文明的運數就像歷史的洪流一樣,當他們席卷過來的時候,我們只能順勢而為,卻難以改變潮水的方向。我們終將接受努力而無果的現實。
然而,《清明上河圖》并非全然的悲觀與絕望,人生的樂趣在于積極地去“體驗”。畫作的開始部分,張擇端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清明時節的汴梁城郊,靜謐而祥和,這是他對“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也是對人生樂趣的積極追求。盡管歷史洪流難以逆轉,但人性的光芒始終未曾隕滅。從美育的角度來看,《清明上河圖》不僅是一幅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畫作,更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它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北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生活狀態,同時也引發了我們對于歷史、文化和美學的深刻思考。
盡管隔著千年的時差,但我們發現其實人間百味并沒有多大的區別,諸多能讓人會心一笑的人之冷暖,今天仍在上演。張擇端本人也是歷史的見證者和受害者。他少年游學汴梁,卻因科舉停辦而無法實現政治抱負,最終成為宮廷畫師。但他通過畫作表達了自己對社會的深刻洞察和對人性的堅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保持自我和清醒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才能不被他人言語所左右,才不會患得患失,張擇端以他的畫作告訴我們,無論環境如何變遷,我們都應堅守自己的信念和氣節,不被外界所左右,眾人皆醉我獨醒。
作者:王潤灝 來源:原創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水滸傳》中魯智深的特殊地位
- 《水滸傳》是元末明初編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
- 09-01
- 《清明上河圖》與人生百態
- 《清明上河圖》是由宋徽宗時期的宮廷畫家張擇端所創作的,這幅畫作是市井風俗畫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并且是“故宮
-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