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雨后天晴,黃昏漸近,京城的大街小巷被落日余暉輕輕點染,猶如披上了一襲金紗。在這靜謐的醫館內,一位醫者正沉浸于古籍的海洋中,神情專注而深邃,仿佛與塵世隔絕。突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這份寧靜,一名仆人滿臉焦急地闖入醫館。
“大夫,我家家主身痛難耐,請您速速前往!”仆人急切地懇求道。“我這就去!快帶路!”醫者立馬起身跟隨仆人前去。隨著仆人疾步前行,醫者來到了病人的府邸。邸內,四周高大的城墻將院子遮擋得嚴實,與府外的景色相映成趣。屋內一位中年男子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著。
醫者經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歸納出病證,便溏、身痛、身體拘緊、舌淡、苔白膩、脈象模糊,推斷此病地病機為濕阻氣機兼濕郁經絡。
“大夫,我家家主的病情如何?”病人的家屬焦急地問道。醫者平靜鎮定地寬慰患者的家人,“請放心,我已心中有數,病人的病證很快就能緩解。”醫者轉身吩咐仆人立刻拿來紙筆,開始快速寫下藥方,他鎮定自若、胸有成竹,藥方上的一筆一劃都凝聚著他昔日的勤學與善用,藿香(梗)、厚樸、陳皮、茯苓(皮)、防己、通草、薏苡仁、大豆黃卷。藥方寫完后醫者將藥方交與仆人,吩咐仆人快速趕到藥房抓藥。
在接下來的幾個時辰里,醫者小心地煎藥,親眼看到患者服下,并守候在患者身邊,時刻觀察病情的變化。夏夜的晚風穿過窗戶,帶來一絲涼意,但醫者的雙眼卻閃爍著溫暖而堅定的光芒,仿佛在告訴世人:無論病魔如何肆虐,他都將與病人并肩作戰,直至最后一刻。
過了一會,醫者精心開出的藥方開始發揮藥效,以藿香芳香化濁濕,以厚樸、陳皮、茯苓瀉濕滿,防己祛經絡之濕郁,通草、薏苡仁利小便,大豆黃卷化濕熱,這便是流傳至今日的二加減正氣散。過了一會兒,病人身痛減輕,面露善色,病人高興地坐起身來向醫者道謝,家屬也激動地向醫者表示感激。而他只是淡淡一笑,向仆人交代好后續治療之事和生活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后,便轉身離開了府邸。
這位醫者,便是寫下《溫病條辨》的清代名醫——吳鞠通。
吳鞠通傾盡畢生心血,鑄就傳世之作。它匯聚了深厚的醫學精華,成為中醫藥治療傳染病領域的一顆璀璨明珠。每當我輕啟書頁,都能沉醉于那獨特的醫學視角與深厚的學術底蘊。這本書不僅是對傳統醫學的繼承與發揚,更是對后世的啟迪與激勵。它彰顯中醫藥治療傳染病的獨特優勢和價值,鼓勵我們深入研究和應用。作為醫學瑰寶,我們必然應珍視其承載的古籍文化。
保護古籍,是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古籍作為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載體,記錄著先人的智慧與經驗,是后人學習、借鑒的寶貴資源。《溫病條辨》作為醫學古籍,其保護意義更為重大。同時,它也提醒我們,醫學之路永無止境,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才能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在我看來,《溫病條辨》確實是醫學瑰寶……
一、古韻流芳:傳承中的學術瑰寶
《溫病條辨》寫于清代醫學繁榮時期,尤以溫病學的發展時期最為矚目。彼時,溫病橫行,百姓深受其苦,醫者雖眾,然而對于溫病的治療尚無統一之論。其中,吳鞠通的父親也殞命于這段時期。至此,他苦讀醫書七年,而后為開闊眼界,毅然離鄉到京師一帶游學。恰逢清朝乾隆帝下詔整理《四庫全書》,經人推薦,參與此書校檢,并因醫術精湛,名譽朝野;處方精巧,名揚海內。此后,他歷經數十年臨床實踐編出這部權威及詳盡的溫病學著作。
在他求學期間,《瘟疫論》這本溫病理論的發軔之作,使他受益匪淺。在此之前,人們往往將瘟疫誤認為傷寒病,而此書作者——吳又可醫師,則告知人們“這是天地間的一種異氣(現今已知為細菌病毒)”。彼時,吳又可便已經將瘟疫從傷寒體系中分離出來,這也使得吳鞠通百感交集,立志深入學習并思考溫病理論。
往后,哪怕已學醫十七年,吳鞠通仍然“未敢輕治一人”,堅守著:進與病謀,退與心謀。也正是這種謙虛謹慎的品格,使得他所著《溫病條辨》海納百川,繼承了張仲景、葉天士等前輩學者的學術思想、辨證體系、治療大法和方藥,然后加以條理化和系統化,從而撰成了這一部切于實用,流傳甚廣的溫病名著。
此書刊行后,為
醫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達五十余次之多,并有王孟英、葉霖等諸家評注本,或編為歌訣普及本。如今溫病學教材,選取該書亦最多。
通過閱讀書籍,我們能感受到他師古不泥、勇于創新的精神,以及《溫病條辨》的獨特魅力。由此可見,科學地保護古籍,能夠使得后世學習和借鑒其中的醫學理論和知識,推動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發展。
二、今鑒新章:創新中的醫學突破
《瘟疫論》的深邃智慧為吳鞠通先生點燃了對中醫藥治療溫病的無盡熱情。在這樣背景下誕生的《溫病條辨》,不僅創新性地總結了前人的相關理論,特別是《內經》、《傷寒論》,更繼承了以葉天士為代表的溫病學家的學術思想。吳鞠通在書中直接或間接引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的醫案而制方,如臨床患者無表證,僅有濕滯脾胃、濕郁化熱、或濕從寒化的單一癥狀,《臨癥指南醫案》中記載了五個此類醫案,處方由藿香正氣散化裁而來,其后吳鞠通將其總結成文,并冠名為五個加減正氣散,記載于《溫病條辨》中。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多處引用《傷寒雜病論》原方或變化而成新方。在對《溫病條辨》的研究中,學者們深入探討了經典方劑如桂枝湯的臨床應用與理論發展,尤其是在治療外感發熱方面的應用。例如,對梔子豉湯的研究表明,盡管張仲景原用來治療傷寒誤治后的病證,但葉天士和吳鞠通將其應用范圍拓展到了更多類型的溫熱病,如暑溫、瘧疾等,并在《溫病條辨》中進一步明確其在營分證的治療價值。如《溫病條辨》對方劑烏梅丸的使用與發揮,不僅局限于其傳統應用,還擴展到了脾胃病、蟲證、暑病、瘧病等多樣化的疾病治療中。吳鞠通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的基礎上,將烏梅丸的應用經驗固定為方劑,進一步豐富了溫病治療體系,突出了寒溫并用的治療策略。
又如《傷寒論》運用半夏瀉心湯治療中氣不足引起寒熱之象錯雜、上下氣機不能調順而導致的胃脘部痞滿不適, 屬于傷寒范疇,而吳鞠通使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溫病, 明確地將溫病從傷寒中獨立出來,擴大了半夏瀉心湯的使用范圍。此外,吳鞠通還系統地闡釋了該病的病因、病機、癥候以及治法,形成完整的溫病理論體系;并且拓展了溫病治療的方法:辛涼解表之劑等等。這一做法不僅彌補了《傷寒論》在溫病治療上的不足,展現了吳鞠通先生深厚的醫學造詣與卓越的智慧,也為后世醫者提供了更為明確和具體的治療指導。
吳鞠通更是創立了溫病三焦辨證理論,即將三焦分為:上焦、中焦、下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中焦包括脾胃和肝膽,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為綱,對溫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證候特點及其傳變規律進行分析和概括,確立治療原則并藉以推測預后轉歸的辨證方法。此外,吳鞠通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焦的治療原則,即“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權”,從而形成了三焦辨證治療理論。這一理論與葉天士創立的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理論共同構建了溫病學的辨治體系。衛氣營血理論與三焦辨證理論相輔相成,有一縱一橫之妙,前者突出了溫病的發展階段和溫病的層次,后者則在此基礎上更突出了其臟腑的具體病位。通過結合兩種理論,醫者可以更加準確判斷病情,制定因人而異的治療方案。這一理論延續至今,仍對臨床上各種溫熱病的診治發揮有效作用。
經過他的不懈努力,他的創新理論與治療方法,在當時引起廣泛贊譽。其辨證施治與整體調理的觀念不僅提升了治療效果,更是增強了中醫藥在國際醫學界的地位與影響力。不僅為治療溫病作出杰出貢獻,更為中醫藥發展與創新開辟新的途徑。其學術精神與醫學貢獻,將永載史冊,唯有珍視古籍,方能傳承醫家智慧,增強民族自信,延續文化根脈。
三、古為今用:傳染病防治的現實意義
在當今社會,傳染病依然猖獗,但《溫病條辨》中的中醫藥治療溫病的智慧,卻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現實指導。面對新冠疫情的嚴峻挑戰,中醫藥憑借其深厚的理論基礎與獨特的治療方法,展現了無可替代的力量。正如國家領導人所言:“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在疫病中屹立不倒,正是得益于中醫藥的深厚底蘊。《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溫熱論》等經典著作,為抗擊疫病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二零一九年底在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是一種潛伏期長、傳染性及致病性強、人群普遍易感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新冠肺炎屬于中醫“疫”病范疇,與濕邪密切相關,濕邪困脾,易傷脾陽,阻滯氣機,脾胃同居中焦,相互表里,臨床常表現出脾胃病變的癥狀。臨床治療中當辨別證的寒熱、虛實、津液耗傷程度,辨證論治。在重慶市新冠肺炎診療過程中“若患者兼有納差、口干、腹瀉、小便數、腹脹與濕邪中阻相關聯,可選用一加減正氣散芳香化濕、理氣和中,治療濕郁三焦。若兼有脘悶、便溏、身痛、脈象模糊為濕郁中焦,經絡阻滯,兼有脾氣受損,當用二加減正氣散芳香化濕、舒通經絡。出現舌黃說明濕邪久蘊已見化熱,當選用三加減正氣散芳香開泄、清利濕熱。若寒濕為主,舌象常呈舌體胖大,舌苔白膩或兼水滑,治療當溫化寒濕,可選四加減正氣散溫運脾陽、燥濕化濁和五加減正氣散健脾化濕、理氣暢中。”
加減正氣散首見于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由宋代官修方劑典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藿香正氣散加減變化而來。因新冠肺炎屬于中醫“疫”病范疇,與濕邪密切相關,而濕邪易傷脾胃,阻滯脾胃氣機。加減正氣散治療濕邪在里諸證,重視健脾化濕,調暢氣機,臨床上根據患者證候表現不同使用加減正氣散進行辨證施治,在抗擊新冠肺炎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深知《溫病條辨》的珍貴價值。這部古籍不僅是對歷史的傳承,更是對現實與未來的深刻啟示。在疫情的沖擊下,中醫專家們汲取《溫病條辨》的精髓,與現代醫學技術相結合,提出了眾多有效的治療方案和預防措施,為抗擊疫情作出了卓越貢獻。這種中醫與西醫融合的思路,也為醫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啟示,鼓勵我們在未來的醫學研究中,不斷探索中西醫結合的新路徑。
此外,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意識到自己肩負著保護古籍的責任,還要承擔起傳承與發揚中醫藥文化的使命。推薦《溫病條辨》,旨在讓更多人領略中醫藥的魅力與價值,共同為中醫藥的未來發展貢獻力量。讓我們攜手并肩,傳承千年智慧,共筑健康未來!
四、書韻悠長:典雅與謹慎的交織
中醫藥的藏書,自《黃帝內經》的璀璨問世起,便如螺旋般不斷推陳出新,創新迭起,其深遠影響遠不止筆者墨字輕言說道的這其中一部。《溫病條辨》無疑是這一長河中的璀璨星辰,它不僅在醫學領域獨領風騷,更在文學領域中閃耀著獨特的魅力。
這部醫學巨著,其文字猶如清泉流淌,準確而典雅,使人在領略中醫藥深邃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閱讀的愉悅。每一個醫案,每一句方劑,都經過了作者精心的斟酌與琢磨,字句之間凝聚了其對病患深沉的關懷與精湛的醫術。這樣的瑰寶,不僅是醫學界的瑰寶,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倍加珍惜與保護。
在《溫病條辨》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前人方劑的繼承與發揚,更可以看到他對當下醫學的創新與貢獻。這些寶貴的方劑和臨床經驗,為后世中醫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石。作為中醫的傳承者和愛好者,我們在研讀這部經典時,不禁會對中醫的博大精深產生深深的敬佩與自豪。
然而,古籍的保護與傳承同樣重要。這些珍貴的醫學文獻,不僅記錄了先人的智慧與經驗,更承載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在數字化、信息化的今天,我們要加強對古籍的收藏、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古籍進行數字化保存和修復,防止其損壞和流失。同時,我們還要提高公眾對古籍保護的意識,讓更多人了解古籍的價值和重要性,共同參與到古籍保護的行動中來。
在保護古籍的同時,我們還要深入研究和應用其中的醫學知識,將其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讓這些珍貴的文獻得以長久保存,讓中醫的智慧得以薪火相傳,弦歌不輟。
在傳承和發揚中醫藥的過程中,期待你加入到講中醫藥故事中來。愿中醫學子借以此篇在中醫學習中早日“生羽翼而化北溟魚”,使我華夏醫術薪火相傳,弦歌不輟!愿更多人借以此篇愿意了解真正的中醫,賡續泱泱華夏五千年醫道之源!
聽尚德之風,筑濟世之夢;行博學之事,求篤行之道。珍視古籍如珍寶,傳承醫道顯華章。古卷生輝照今人,華夏榮光永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