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讀后感
洪琦
“沒有太陽的日子里的產物”——這是作者曹禺給《雷雨》下的定義,而在讀完這部作品之后,我真實地感受到了舊時封建社會資產階級的偽善、黑暗以及對于人性的壓迫。
《雷雨》講述了周、魯兩個家庭,八個人物之間前后三十年的糾葛。它展現了一個封建大家庭的內部矛盾和道德淪喪,揭示了人性的善惡與弱點。整個故事被濃厚的悲劇氣氛所籠罩,讓人不禁為之一振。
蘩漪、周萍、四鳳、周沖,他們都是因為這場悲劇牽扯進來的人,他們有各自愛的人,卻注定不能在一起。周樸園無疑是偽善、冷漠無情的,在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舊時封建年代資產階級丑惡的一面。而蘩漪則是封建大家族觀念下的犧牲品。她漂亮、年輕、聰慧,但她卻沒有生機,如同一具木偶。她渴望沖破條條框框的約束,渴望得到屬于一個人的自由,但她終生都只是華麗棺材里的活死人罷了,擁有的只是肉體,卻失去了靈魂。她嫁給了周樸園,一個冷漠殘酷的人,變成了一只籠子里的金絲雀,而她錯誤荒唐地抓住了周萍這根救命稻草,正像那暴風雨中的花,再鮮艷終會落敗。她所珍視的一切,她的愛人和她的兒子全都埋藏在那個雷雨天的夜晚,最后在痛苦之中她瘋了。
《雷雨》是封建社會的發生的悲劇,最悲劇之處在于人物的的死亡,活著就有無限的可能性,而人物的死亡斷送了這種可能,局面只能停留在了這殘酷的現實,再無改變的可能。
如今,屬于那個年代已經離我們很久遠了,像侍萍那樣隱忍、一味把自己的命運歸結于不公平的命的人或許也不會再有了,但它就像一面鏡子,把人性的復雜呈現給我們看,同時也警示著后人,不能重演過去的悲劇。
這場雷雨,驚醒的不應僅是那一代人,那個腐朽封建的舊社會,更應驚醒當代中國青年,驚醒今天乃至未來的社會。今天的我們更應時時刻刻警醒自我,讓這個悲劇只是過去的悲劇,而絕不會是以后的悲劇。我們要盡吾輩之力,造就一個光明且繁榮的新時代,讓國人有靈,讓國家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