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莊子》
每每讀《莊子》時,我都會覺得,莊子是一個非常可愛率真的人。
書上說,《莊子》文章的獨特在于奇特怪異,描寫夸張變形,從而呈現出神奇超絕的浪漫色彩。這話不假,莊子好像心中有一個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里充斥著光路怪離的事物與想法。比如,他常常會賦予萬事萬物鮮活的生命,他可以讀懂魚的想法,他可以和頭骨、影子對話......
就好像沒長大的孩童一般,對這個世界報以單純、童真的想法。而這種想法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抱有敬畏生命、物我合一等一系列哲理的。就比如其名篇《逍遙游》是敬畏生命的代表作:“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這樣恣意飄灑、無視世界運行規律的想象力從古至今都是少有。
同時,莊子也是有什么說什么,遇到不滿的事情就盡情諷刺,并仗著自己有文化,諷刺人不帶臟話。比如莊子去問朋友監河侯借米,卻被告知得等朋友收到租金,才可以借到米。莊子一聽,氣得臉都變了色,就講了一個故事,“我昨天來的時候,聽到有人在路中央呼救。我到處看了一圈,發現是有一條鯽魚在車輪印里。我問它:‘鯽魚,你到這兒來干什么?’鯽魚回答說:‘我是海神的臣子,現在被困在這里,只需要一點水就能把我救活,你能救救我嗎?’于是我就答應了它,說我這就往南去拜訪吳越的君王,引西江的水來救它。誰知道它生氣地說,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水,它根本活不下去。眼下一點水就能救它一命,我卻說這么一番話,還不如早點去買魚干的店里找它呢!”莊子通過與魚的對話,揭示了救人要及時,不從實際情況解決問題,只能是假仁假義的道理,真是精彩。
但是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和大部分的想法與思維模式不同,那他注定是會被社會拋棄的。事實上,莊子也知道自己的主張對于世人來說,是“大聲”、“高言”,無人理解,也無人接受,他最終決定“釋之而不推”,不再去“知其不可而為之”了。朱熹曾經對莊子的處境有一個評說:莊子當時也無人宗之,他只在僻處自說。
當時沒有人理睬莊子,他只能一個人躲在“僻處自說”。朱熹的這一評說是非常精當的。被社會排擠到一個偏僻的角落里自說自話的莊子,其孤獨、落寞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在現實社會里“吃糠咽菜”的莊子就只好一個人躲到僻靜的一角去享受自己的精神大餐了——他用文字為自己建構出一個理想的世界,他希圖用想象中的幸福來替代、至少可以稀釋現實給他帶來的痛苦,去詮釋他內心建構的屬于自己的小世界。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與其他人不同的怪,如果很不幸你的點不能被其他人理解,那愿你能找到熱愛的事情,將無人理解的苦痛紓解出來。
作者:芮靜怡 來源:芮靜怡
- 紙上得來終覺淺
- 我生活中充滿了疑問題,都得我自己去找尋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時便有點發愁。
- 07-20
- 文化之旅
- 懷著忐忑的心情,按下了手中的鍵盤。
-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