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雙甲子,盡顯華夏神風采
2021年,為辛丑年。北京時間3月19日,這一天,對于中國歷史來說,是一個尤其被值得紀念的日子。在中美阿拉斯加會談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以大國姿態表示:“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
1901年,為辛丑年。就在如今依然在天安門廣場的東南角,一個仍然叫東郊民巷的地方,集中了外交使領館。9月7日,李鴻章以最后一次為大清朝出場公干的身份,顫顫巍巍地簽下了喪權辱國的條約——《辛丑條約》。從此的華夏大地,開始深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難深淵。
120年,兩個60年,又稱為兩個甲子年。歷史的潮流從來不會停止腳步,彈指間,120年的蛻變,華夏雄獅已發出了陣陣怒吼,捍衛著屬于神州大地的大國主權。然而,我們無法忘卻120年前所留下的那道深深的傷痕。
對于中國人來說,“辛丑年”是多么刺眼的字眼,這是一段無法忘卻的屈辱歷史。一張灰底的照片,一瞬間的鏡頭,記錄下了在列強的掠奪下,清政府的無能為力,此時中國的羸弱。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鴻章,同英、美、俄、法、德、意、日、奧、比、西、荷十一國外交代表圍坐在談判桌的周圍,在北京簽下了中國近代史上失權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19世紀末,尤其是在殘酷的甲午戰爭以后,帝國主義紛紛開始激烈爭奪和瓜分已經支離破碎的中國,造成了中華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機。然而,八國聯軍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在20世紀初聯合組織了大量軍隊,在天津集結,并以一切不恰當理由,攻占大沽炮臺,并繼續向北京進軍。即使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的借口出兵,但仍然不能消除清政府的疑慮,于6月21日,清政府向八國聯軍宣戰。然而清政府一再潰敗,不得不選擇談判這種方式作為最后的掙扎。無謂的掙扎換來了這一屈辱的歷史結果。
《辛丑條約》又稱為《北京協定書》。這條條約的全稱是“中國與十一國關于賠償1900年動亂的最后協定”:清政府向11國賠償白銀4.5億兩,本息合計9.8億兩,分39年還清;拆毀北京到大沽的所有炮臺;允許上述所有國家派兵駐守山海關至北京鐵路沿線的重要地點;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允許中國人的居住,而由各國軍隊駐守;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有反帝運動的170多名清朝官吏。除此之外,更有一些強加給中國的條款。
這是中國近代史一個標志性意義的事件,《辛丑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華夏大地的控制和掠奪,清政府由此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由此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北京,作為中國的中心,曾經卻受到其他國家的軍隊的把守。華夏兒女,不斷受到西方列強的蹂躪。
然而,無論何時何地,中國人都有刻在骨子里的血氣、勇氣。正是《辛丑條約》的簽訂,才使中國人民從現實中覺醒,開啟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若說120前,我們向世界低頭,120年后的我們,正以昂首挺胸的姿態不斷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的瑰麗與強大。上有神州十三號開設太空實驗課、玉兔號不斷探索月球新大陸;下有蛟龍號不斷挑戰海底下潛新高度,不斷為人類揭開深海世界的面紗。太湖之濱,有世界超算冠軍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群山之間,有不斷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中國“天眼”;
殲20飛翔在藍天之下,遼寧號遨游在碧海之中......中國,擺脫了百年前的枷鎖,以自己的努力與拼搏不斷向世界煥發出獨有的光彩。
或許過往的歷史讓我們義憤填膺,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國際和地區的和平發展做出不懈的努力,為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做出貢獻。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獨立自主、堅持和平發展、堅持合作共贏、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公平正義,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是“辛丑”,今非昔比。今天,我們看到了祖國的底氣,看到了祖國的強大。們要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作為國家力量的一份子,我們要爭做有志青年,不斷為祖國的發展添磚加瓦。我們的祖國,必將迅猛前行不斷壯大,勢不可擋!
作者:虞可欣 楊麗婷 謝敏靜 張瑩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青春
- “青春”這個詞充滿了無限的想象,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而少年不正是一幫正值青春年華的人嗎?每一個人都有著并不完全一致的生活,因此
- 07-16
- 遠方的呼喚
- 其實我一直不太清楚“鄉愁”究為何物,雖然我經常會覺得自己在品味著它。
- 07-16
- 稻香園西里
- 人民大學西門對面的三角區,面積不大,卻因為有一點閑置的地方,成了一個小公園。
- 07-16
- 桃林坡
- 一片桃林的坡下,層層碧碧是一綹綹的麥田,偶爾有一方油菜夾在田中,橙黃的花朵兒格外惹眼。
- 07-16
- 夕陽
- 老人在村頭已坐了多久,太陽是知道的,太陽也是一直陪著他的。但現在太陽已像一枚熟透的果子,距早已大張懷抱迎接它的西山凹越來越近了
- 07-16
- 南半球的冬天
- 飛行袋鼠“曠達士”(Qantas)才一展翅,偌大的新幾內亞,怎么竟縮成兩只青螺,大的一只,是維多利亞峰,那么小的一只,該就是塞克林峰了
- 07-16
- 第一次進城
- 我一直有這樣一個認識,就是一個人如果在差異較大的不同環境中來回波動著度過童年與少年時期,并且能夠深切地感受這一波動
- 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