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魯智深,我們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他,三拳打死鄭關西,一下倒拔垂楊柳,一副糙老漢的模樣,一副豪杰英雄的模樣。但是他的外號確實以弱不禁風的和尚去取的“花和尚”這樣的人和和尚有什么樣的聯系,又有何佛心,佛性呢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魯智深的兇狠只是對于那些惡人的,而對于普通的平明百姓確是十分的善良的,是十分愿意去幫助他們的,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他作為佛的一種憐憫世人。他為民除害,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疾惡如仇:他非常同情關心被當地惡霸鎮關西欺侮的金家父女,在傾聽完金氏父女的控訴后,主動向金氏父女贈送銀兩,親自保護他們逃離虎口;等到金家父女逃離虎口后,他才來到鎮關西肉鋪前激怒鄭屠,讓其對自己動手,最終為民除害,這些表現了他的憐憫世人的佛心。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他仗義疏財,以自己去普渡他人:與金家父女沒有任何關系,但當傾聽完金家父女的控訴后,馬上主動提出要給金家父女盤纏讓他們回東京,當他掏出自己所有的銀子覺得不夠時,便向旁邊的李忠求助銀兩,當李忠不爽利地摸出二兩銀子時,魯達便認為李忠不仗義,將那二兩銀子丟還他。這里就能看出來,作為一個出家人的一種對于紅塵的看淡,以及對于百姓的憐憫,這些都是作為一個佛所需要具備的必要的素質,為此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佛心,是那樣的慈悲,那樣的悲憫眾人。
然后我們可以看魯智深的居功不自傲,于功成之日不炫耀,不圖絲毫一己的利益,他從不夸功,從不講究名位的高低,總是兢兢業業地為維護百姓利益、梁山大業而奮斗。他不圖“蔭子封妻,光耀祖宗”, “只圖尋個清凈去處,安身立命”,在這一點上,他比梁山義軍領袖宋江都顯得光彩奪目。他甚至不愿“住持一個名山大剎,為一僧首”。他奮斗一生,別無他求,顯示了高尚的品質。這些都與佛家所講的無欲無求而像契合。
智深大師的一生,可以從這11個大事件中回看他的偈語。鎮關西與野豬林兩番流亡,再到二龍山落草,干的是不修善果的殺人放火。而這些不修善果與殺人放火的背后,正是一份頓開金繩,扯斷玉鎖的氣概。金繩玉鎖,金是富貴,玉是榮華,眾生被金繩所縛,為玉鎖所囚,這頓開與扯斷,正是一種破壞性的超脫。
其他人的殺人放火,各路山賊草寇,從最早的少華山,再到十字坡,再到揭陽江,同樣的殺人放火,為的是錢財權勢。依然還在金繩與玉鎖之中。
法家講究誅行不誅心,然而修行卻是心行相輔。宋江殺惜,楊雄殺妻,武松殺嫂與血濺鴛鴦樓,依然都在恩仇之中,而魯智深卻能跳出這樣的恩怨,所殺皆是該死之人,是那樣的佛學智慧。
魯智深與金氏父女萍水相逢,桃花莊上只是一個路人,瓦罐寺與他沒有半毛錢關系。相國寺收復張三李四,野豬林救林沖,對他來說亦是可為可不為之事,而這些所有,魯智深都毫不猶豫出手相助。這就是佛家所講的渡人,這就是魯智深的佛心。
“
魯智深圓寂時”留下的一首詩: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里扯斷玉鎖。咦!
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這正是魯智深的佛性的一種解釋,今日才知道那樣的我才是本身的我,是佛心,佛性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