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大業》是一部新中國成立前的真實還原,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彼時,中共領導人與國民黨領導人互不退讓,國民黨更是企圖以一己之力統一全中國,一場內戰悄然而至,但由于國民黨的急功近利以及民心盡失,導致了最終的失敗,1949年,內戰以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告終,至此,新中國也正式成立。
《建國大業》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歷史的見證,讓我重溫了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一路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用鮮血和汗水,帶領著人民奮斗不止,拼搏向前。
歷史的車輪轉到1945年,二戰的硝煙剛剛散去,中國和平統一迫在眉睫。8月2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從延安飛往重慶,與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進行和平談判。歡慶宴上,蔣介石與毛澤東同著中山裝,于蔣介石而言,中山裝代表莊重,于毛澤東而言,兩人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同宗同源,存續相依。由此可以看到,蔣介石與毛澤東的發言充滿了對實現和平民主建國大業的深深期望。
和平談判推進過程中雙方僵持。為了早日實現國家和平,共產黨做出讓步,在未來國防軍100個師的編制里,把原來要求的48個師減為20個師,在江南的八個解放區中也可以讓出來,并表示希望共產黨的妥協和讓步,能夠換來政協會議的順利召開和聯合政府的成立。但也就是在談判期間,國民黨軍隊頻繁調動,四處出擊,對共產黨在各地建立的民主政權,實施戰略包圍和試探性進攻,想要將天下收入自己囊中。直至1945年10月10日,經過多方協調,國共兩黨最終簽署了《雙十協定》,在和平民主建國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然而,就在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向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內戰全面爆發。
1946年7月11日和15日,知名學者、詩人、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聞一多在昆明相繼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他的種種行為激起了人民群眾的抗議,多年以來,地方金融混亂,人民處境苦不堪言,1947年3月,延安遭到轟炸,這就使得國民黨徹底失了民心,敗亡于解放戰爭之前。
在國民黨的一意孤行之下,在共產黨的民心擁簇之下,戰爭局勢不斷以向著共產黨優勢的方向發展。1947年7月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爆發,同年11月2日結束,東北野戰軍南下入關,東北全境解放。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從此,長江以北再無大戰。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打響;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5月,解放南京。渡江戰役的失敗,南京的解放,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至此,建國大業順利完成。
在這樣一個風云角逐的時代,為什么歷史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而不是國民黨?我不禁想到了一個詞“人心向背“,一句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一開始,國民黨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都遠超中國共產黨,許多人都認為這場斗爭,國民黨一定會贏。但是歷史卻選擇了中國共產黨。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擔上了背信棄義的罪名,而且從一開始我們也可以看到蔣介石發出的談判并不是真心的,而迫于形勢壓力。而中國共產黨雖然也做了可能要打內戰的準備,但中國共產黨仍想和平統一建國,為了人民利益,共產黨對國民黨也進行了妥協和讓步,這得到了許多人民群眾的支持。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歷史也再一次向我們證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當然,共產黨的成功與國民黨的失敗并不全由民心決定,也是由許多綜合因素促成的,比如國民黨內部的腐敗問題,中國共產黨駐扎在破舊的窯洞里,物資匱乏,夜晚開會時,毛澤東將蠟燭吹滅留給寫文案的同志用,大家一起同甘共苦,為了一致的目標理想,努力奮斗;而反觀國民黨,屋宇氣派豪華,裝備物資充足,但偌大的房間卻讓人覺得冷冰冰的,毫無生氣。電影中內戰后期,蔣介石說了一句話,“反腐敗,亡黨,不反,亡國。國民黨的腐敗已經到了骨頭里了。”不禁讓人扼腕而嘆。而且,遼沈戰役結束后,宋美齡赴美國請求增多資助也被拒絕了。國民黨內部也是紛爭不斷,只謀算自己的利益,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國民黨是敗在了自己手里。
電影帶領著我們重新回到那個艱難而又催人振奮的歲月中,追憶歷史,緬懷先輩,發揚革命精神,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昂揚精神。
回憶過往,展望未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各族人民進行和開創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事業,并奪取了偉大勝利,這也使得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遷。但不論如何變化,黨始終堅持初心不改,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國民族謀復興。崢嶸歲月已過,風云角逐依舊,放眼世界,中國正面對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青年一代也逐漸成長為國家棟梁。
少年志則國志,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我們應當肩負起責任。先從身邊小事做起,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多參加社會服務志愿活動,用自己所學,回報社會,推進國家進步與發展。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雛鷹已展翅,愿我們都能成為一個國家撐起和平歲月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