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高陽山上放眼望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誠如斯言,高陽之山,則既有“仙”,又有“名”,兩者兼?zhèn)洌绖t美矣。山雖不高,但其知名度高;水不夠深,但其溫泉則靈,山水之樂,都統(tǒng)一在高陽之山,使這座山顯得更是與眾不同。
適逢重陽之日,正值秋高氣爽,一抹抹秋色在我們面前猶如油畫一般緩緩展開,一股股重陽之日生發(fā)在心中的力量驅動著我走進了高陽山的畫卷 ,登高而遠望的欲望彌漫在我的心間,激勵著我向著一條長長的天梯興奮地奔去。高陽山景區(qū)位于三門峽市陜州區(qū)新城區(qū)南部,東距三門峽市區(qū)15公里,西距三門峽西火車站3公里,景區(qū)占地1050畝。穿過繁華的街市,穿過高陽山風景區(qū)的山門,巍峨而壯觀的高陽山赫然映入眼前,那一條直通山頂?shù)呐_階猶如天梯一樣,一頭連著地面,一頭連著山頂?shù)拈w樓,仿佛就如同是溝通著凡間和天宮,令人不禁頓生想一探究竟的想法。
高陽山原名溫塘南山,據(jù)歷史記載:周武王十三年封虢,在城東(陜州)建都,取名上陽城,虢國城域則依上陽,相應取分為山之南莘原之北為下陽,西域臥龍灘為高陽,溫塘南山即取名高陽山。關于高陽山山名的由來,還有另外幾種說法,一種是據(jù)《史記》等權威史書記載,與顓頊帝高陽巡游此山有關。顓頊帝高陽在此山巡游,人們就將此山叫作高陽山。另一種說法是在明朝時,此山附近的村子叫高陽村,因而該山得名高陽山。
沿著天梯一般的石頭臺階拾階而上,但見一個石門聳立石階上面,石門上寫著“神湯山莊”幾個大字,兩側的楹聯(lián)上寫著這樣的內容,“高陽靈山迎仙客,溫泉神水浴賓朋”,頗耐人尋味。一邊品味著“靈山”、“神水”的含義,一邊攀著一條鐵鎖鏈子一點點向山上登去。
越往上登,越為險要,其中最為陡峭的地方令人心驚,讓人不禁想到了華山的險要。攀登這一段,你得低頭彎腰、小心翼翼地一門心思朝上登去,絕不敢朝后面回望,因為回望一下,你就會頭暈目眩,驚出一身冷汗來。沿著789個陡峭的石階奮力攀登,身體漸漸飄飄然起來了,恍然覺得自己正在向著山上的“仙界”進發(fā)。
高陽山得山半腰有一寺,不大卻甚是精巧,名曰蓮花寺。寺內坐落有兩座殿,正殿重修于近代,背靠大山而立。挨著山門的偏殿是硬山式半坡建筑,背崖而建,里面有36尊摩崖造像,6處佛龕,開鑿于唐代。從下面仰望,但見山腰處寺院巍巍,偏殿險峻,頗為壯觀,忽然想起了宋代韓維吟誦另一處高陽山的詩句,“煙云函兩山,臺殿開半壁”,用在此處,也覺得十分貼切。
正攀登之間,抬頭一看,在石階的上方有一個“天門”儼然呈現(xiàn)在眼前,只見天門直插云天之處,似乎有一陣微風拂過,使人頓覺如在仙界一般。一邊喘息,一邊拍照,用了二十多分鐘,我終于登上了山頂。山頂聳立著思鄉(xiāng)閣,后面有一個圓形的場地。站在山頂放眼望去,但見山下景物歷歷在目,大河奔流,樹木葳蕤,樓房林立,鱗次櫛比,車水馬龍,盡收眼底,在高天流云之下,一幅壯美的秋色城區(qū)全圖映入眼底,一股心曠神怡之感油然而生。
遠山起伏,秋色滾滾,俯瞰遠方,長天和秋色已經(jīng)融為一體。要說高陽山還真可以和“神仙”掛上鉤,這里流傳有許多民間故事。在豫西大地上,流傳最多的就是“王莽追劉秀”的傳說故事了,這里也不例外,在高陽山就留下有王莽寨、劉秀洞、劉秀峰、馬蹄印等遺跡。其中的“雙潭望月”就很典型,這兩位古代歷史人物未曾想到自己能為如今的旅游事業(yè)出了一份力。
相傳,西漢末年,王莽追趕劉秀至高陽山時,疲憊不堪,一白胡子老翁見狀,上去進言說:“高陽山半腰有兩潭清水,你可以夜宿在兩潭之間,便可以化險為夷,待潭中月影偏西之時,你可速速離去……”。劉秀聞言,依計而行。劉秀在策馬飛奔時,馬蹄騰空落下時,在青石板上砸下了幾個馬蹄印,至今,馬蹄印尚存,“雙潭望月”遂成為保佑劉秀登基的一處風水寶地。
重陽連著霜降,紅葉交織金黃。舉目遠眺,藍天白云,秋意正酣,但見高陽山下秋色涌動,重陽節(jié)的濃濃氛圍猶如祥云一般彌漫在天際上面,真是“一雁長空去,憑高叫不回”,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隨口吟道:秋高氣爽,高陽山上放眼望。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wǎng)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wǎng)
- 秋高氣爽,高陽山上放眼望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誠如斯言,高陽之山,則既有“仙”,又有“名”,兩者兼?zhèn)洌绖t美矣。
- 10-30
- 描寫蜜蜂的詩
- 兢兢業(yè)業(yè)為家園,無怨無悔意志堅。
- 10-30
- 一縷天香是秋韻
- 涼風起,一縷秋意如約而至;仲秋的月色皎潔,月宮里月桂花開,那香氣絲絲縷縷飄蕩在沙汪河兩岸,那座小橋幻作亭臺樓閣,玉石欄桿歷歷在
- 10-30
- 云端暢游
- 興臨云海泛輕舟,風披夏雪織彩綢。
- 10-30
- 暖情曉燕
- 略黑的臉龐 ,及耳的秀發(fā),柔和的雙眸,自帶和善氣息,一見便知,定為是心慈之人。
-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