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有感
這本書是我在旅途中用手機斷斷續續的看了幾章,有一天突然想起來未完成閱讀,終于用一個晚上結束了閱讀。像是和偶然認識卻又很聊得來的朋友相伴旅行,不舍卻還是迎來了結局。讀書的過程像是在各種書中搜尋出自己的形狀的拼圖,讀的書越多,越發感受到自己如今只是拼起了拼圖的一角。
從這本書里沒有學到許多什么新的知識,但跟隨蛤蟆先生一起去看心理醫生的過程,讓我回憶起我是怎樣成長的,一路走來與自己無數次的沖突與和解是怎樣的不易,讓我意識到不論現在的我有多少缺點或不足,都要珍愛自己,都要熱愛生活。逐漸成長的蛤蟆先生,以及蛤蟆先生成長的故事使我感到一種親切,并從中獲得了許多溫暖、柔和又堅定的力量。這本書治愈好了悲傷的我。一本童話般的心理書。看完就相當于接受了一次心理咨詢,讓我深入的認識了自己也懂了該怎么去照顧自己受傷的心。書里化用了蛤蟆先生的形象,講述了蛤蟆先生通過十次心理咨詢治好了自己抑郁癥的故事。蛤蟆先生雖努力成為眾人喜歡的樣子,悲傷的記憶卻總是從記憶深處涌上來。他像個溺水者掙扎中逐漸下沉,陷入黑暗。看到的時候就會帶入難過時候的自己,覺得一切都令人窒息,令人難過,生活是多么的黑暗無望。
蛤蟆先生出生優渥,名校畢業,有錢又閑,過得好像是人人都羨慕的生活。他好似什么都不缺,可是他丟失了一樣最重要的東西———自己。蛤蟆對蒼鷺這樣形容自己“我這一輩子都干了啥?我又干成了什么事呢?”他不了解自己,自我否定,不知如何接納和尊重自己,因此總是悶悶不樂,惴惴不安。
存在主義治療師歐文亞隆曾說,當我們壓抑或否認自我,那怕只是一部分,代價也是高昂的。因為身形會受到無形的束縛,終日惶恐。只有找回完整的自己,心靈才能獲得自由。
生活中我們也許都曾經是蛤蟆先生,掉進了“討好型人格”的漩渦中,妄圖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自己無法愛自己,卑微的期望別人的愛。一個眼神就足夠殺死我們,一句話可以難過或開心上一整天。這本書的作者就一種很特別的方式,把自己二十多年的咨詢經驗、心理學知識以及對別人的愛,完美融入到故事中。
當你讀這本書,或看這個故事的時候,也許療愈已經開始了。讓我們一起潛入心靈的角落,去發現光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