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顧名思義,就是將童年的事情放在晚年的時候去回想,猶如清晨的鮮花等到傍晚再去摘取,雖然失去了花朵盛開時的鮮艷與芳香,但卻在夕陽的映照下別有一番風味。對此,魯迅先生是這樣說的:“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的多,可是我不能夠,便是此刻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它即刻消化,轉化為離奇和蕪雜的文章。”
朝花夕拾中共收錄了魯迅先生的十篇作品,除了從記錄童年故事的“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有回憶其保姆長媽媽淳樸善良的”阿長與山海經’‘,有批判封建孝道思想的”二十四孝圖”,有記錄父親生病直至死亡過程的”父親的病”……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故事串聯起來的背后是魯迅先生生活的那個特殊年代。我的腦海里不禁勾勒出一副這樣的畫面:在一個陽光明媚,微風和煦的下午,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正坐在搖椅上將他的童年故事娓娓道來,在對故鄉的舊事和童年時期的樂園描述中,字字句句都盈滿了深深的眷戀。
細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充滿童年回憶的文章,我讀出了魯迅先生發自內心的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向往自由的童真,恍然間,我好像看見了迅哥兒又趁著大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鉆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為伴,和朋友一起捕鳥,但又因為聽了長媽媽的故事,十分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從孩子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的天真爛漫,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觸動我們埋藏于心底的那根憧憬美好的心弦吧。
通過閱讀朝花夕拾這本書,我才意識到魯迅身上那一顆豐富細膩且向往美好的心為何絲毫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粗糲甚至于背離。在現今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人潮熙熙攘攘,不是為利而來就是為利而往,為何就不能稍微停下自己那早已習慣于匆匆的腳步,去嗅一嗅花草的芬芳,聽一聽蟲鳥的啁啾呢?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的: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記憶如果不時常拿出來回想和翻新,那么最后只能頭涔涔而淚潸潸看著它從我們的腳邊溜走。
朝花夕拾,比起帶露折花,自然沒有那份色與香,但卻有種古樸、淡雅的美麗。朝花夕拾,拾起的是一種令人心安的靜謐,花開是生命的開始,花落卻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又一次生命的延續。朝花夕拾,雖無暗香盈袖,卻能感覺到似乎有陣隱隱的香風拂來,讓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