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東施效顰
人性論
首先,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孔子認為,人們具有大致相同的本性,但是行為習慣卻有很多的不同。在舞臺劇《東施效顰》劇情2突發事件中,聽到呼救的畫師和西施,在跳水救人這個選擇前遲疑,而東施毫無遲疑跳入水中救起了落水兒童。其實,三人都有跳水救人的想法,這說明他們的本質都是善良的,但是東施奮不顧身跳水救人表現更體現了她人性的善良和偉大。
其次,人是有理性的,亞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是一種高級的認知能力,不同于感性和知性,感性和知性是為了認識現象形成感性的和經驗的知識,理性是為了把握本質,形成系統的、完整的和深刻的理論知識。借助理性和理性知識,人類就能不斷深化知識,把握和重建自己對現實世界的認識。而正是由于畫師具有理性,才從一開始的拒絕和敷衍東施,不愿意給東施畫像,到最后給東施畫了一個背影,這說明畫師進行了一系列理性的思考,東施貌丑心卻不丑,尤其是她毫不猶豫救人的行為,更體現了她的行為美,于是讓畫師對她有了理性的改觀。
價值論
事實證明,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在東方和西方的故事《東施效顰》中,主人公東施對西施行為的盲目模仿其實就已經在否定自己了,她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美,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優點,看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所在,所以,看到東施盲目的模仿西施,其他人嘲笑她的原因可能是認為東施失去了自我,她模仿的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美,而不是內在上的美,而在美劇《東施效顰》中,東施的美則被點明了,面對落水的兒童,畫家和西施其實在跳水救人這個選項前都表現出了猶豫的心理,但是東施確實義無反顧地跳水救人,其實這一幕劇就點明了東施的價值,點明了東施的內在美——善良,果決,直至最后,畫家也對東施的美好行為以及優良人格進行肯定與贊美,一開始并不愿意為東施畫像轉變為了抓住東施救人的一瞬間的美,畫了東施的背影。
在這幕劇中,其實也是在反映每個人都有生存的價值,我們要去關注每個人的價值,比如說西施的美貌,東施的人格美,而這也反映在了教育中,各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質,不可能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身為教育者應該做的,就是去發現學生的特質,并將之展現出來,讓學生也了解自己的優點,發現自己的美。
倫理學
從倫理學角度看美丑善惡其實善惡的判斷必須要基于人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規則的基礎之上。這便涉及到倫理學。
中:只看到東施的外表而忽視了內在的東西
西方:元倫理學中,彼得斯認為,美德有四種類型:(1)十分特殊的美德,如守時、整齊、誠實等,它們與特殊的行為類型相聯系。缺乏內在的理由和動機;(2)美德,如同情心,包含著明確的行為動機;(3)更加人為的美德,如正義和忍耐,其中包含了與權利和制度更相關的理由;(4)更高層次的美德,如勇敢、正直、堅持不懈等。
案例中,西施,畫師在跳水救人這個選擇前遲疑。而當他們猶豫時,東施已經跳入水中,救起了落水兒童。這體現了元倫理學中更高層次的美德:內在美。
其實實用主義倫理學提出道德是有實際效果的善的行為,善即有用,即價值。不存在絕對的唯一的、終極的善與價值,善與價值是相對的、多元的、個別的,具體的。特別的、健康、富有、勤勉、節制、可愛、有禮、學問、審美的才能、創造、勇敢、忍耐、周到等都是人們所公認的善。最后,畫師給西施和東施都作了畫。西施的畫像是婀娜多姿的正面;而東施的卻是個背影。這是對東施的一種肯定,她是美麗的,道德高尚。所以畫了一幅背景。
這體現了西方教育是基于義務論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就是要培養年輕人的義務感和責任感,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強調嚴格的紀律以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原則的服從。
美學
"東施效顰"中東施是一個丑女,她的生硬模仿固然可笑,可是,如果我們冷靜而不帶成見地考察一下東施的審美心理,我們就會發現,這貌似滑稽荒唐的舉止折射出她強烈的愛美、向美、求美的思想之光,對此,我們又有什么理由大加貶低呢?千百年來,人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而對她的生硬模仿大加嘲諷,這樣做,極大地冤枉了一個愛美、求美的女子,扼殺了她誠摯強烈的愛美之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最閃亮的地方,不要看到人家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自己的孩子優秀就心慌著急。做父母的我們要看到西施有西施的美,東施也有東施的好。想要得到“西施之美”,就勿要學東施效顰。美是如此,教育亦如此。就像這篇外國的東施效顰寓言小故事,西施有西施的外在美,東施去學習這種不適合自己的美,顯然是鄭人適履,但好在后來她義無反顧的跳水救人,找到了展現自己美的方法,道德上的美何嘗又不是一種美呢?那個義無反顧救人的背影,牢牢地印刻在畫師心里,被他用筆記錄下來。
作者:泰州學院 王瑤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走近孔子
- 在孔子故里——曲阜研學后的所思所感
- 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