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哲學明哲理,陶冶思想情操
寒假居家,閑來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是熔鑄了智慧與思想的哲學史專著。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哲學的各大流派、發展歷程,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充滿著睿智與哲人洞見,而其中彰顯出來的作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懷則體現了五四運動過后時代青年們所具有的“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愛國風范。
眾所周知中國封建社會主流哲學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倫,法家重賞罰分明,道家重無為。縱觀中國哲學,無論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把關注點放在具象的人倫關系上,所以被認為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哲學。中國人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去探究,而這些,都被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中闡述的十分透徹。
馮友蘭先生對哲學“入世”與“出世”的刨析讓人心境豁然開朗。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哲學的精神之一,便是哲學背負著平衡入世與出世,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入世出世之對立,正如現實與理想主義的立,而哲學的使命正是要在這兩極對立中尋求它們的綜合。或許我們該在世俗中陶治我們的性情。中國的哲學,以其所稱的“直覺的概念”出發,所以很多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道德。
佛家說,生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柏拉圖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歸納起來就是說,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落“生”。這種哲學,即所謂的“出世的哲學”。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事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愿講超道德價值,即所謂的“入世的哲學”。
《中國哲學史》使我對中國哲學有了一個清晰的輪廓,讓我了解了中國哲學的博大精深。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以古至今的發展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感也逐漸有了答案。
時間:2022-12-11 作者:洛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王藝霖 來源:洛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王藝霖 關注:
- 讀哲學明哲理,陶冶思想情操
- 《中國哲學史》這本書是熔鑄了智慧與思想的哲學史專著。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哲學的各大流派、發展歷程,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充滿著
- 12-11
- 八月十五月兒圓
- 圓圓的月亮掛在夜空,月光融入了滿街的霓虹,我在靜靜地望著,靜謐中打斷了如時的睡夢。
- 09-11
- 名和利
- 名利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可是人的一生總是在追逐名和利,為了名,為了利,一直在繼續。名,可能是為了出人頭地,利,可能也是一
- 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