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星鋪路,向死而生
替星鋪路,向死而生
——《人生大事》影評
《人生大事》是由韓延監制,劉江江編劇并執導,朱一龍、楊恩又、王戈等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其6000萬的低成本最終贏得了超過17億的票房,可算是一部“票房黑馬”。
該片講述了刑滿釋放的殯葬師三哥在一次殯葬中出于善良和同情心意外撫養了小文,自此帶來了一系列生活難題,在一番悲歡離合之后,三哥改變了以前對殯葬的冷漠態度轉而體會到了溫情,從而揭示了影片有關成長、愛和死亡主題。
該片視角獨特,以殯葬師為主角,以一個小孩作為切入口,直言不諱地觸碰”死”這一禁忌話題。其通過構建人物形象,從外在形象到內在轉變,不斷地挖掘人物核心,給觀眾呈現形象立體的人物。片中莫老爺子妻子早亡、大兒子因救人喪生江中、小兒子也不理解殯葬,外人都說做這一行風水差,而他堅持“做殯葬是為了圣人心”;主人公三哥從出獄接手父親殯葬店萬般不情愿甚至想把殯葬店賣掉到理解了父親真心接受了殯葬店、從最開始撫養小文脾氣暴躁到后來把小文真正看成了家人、從開始展現出的對前女友及他男友十分敵對的態度到后來答應了前女友幫她體面處理了其男友后事;小文性格執拗內心敏感又善良,最開始的“混世魔王”般的形象只是她為了保護自己的外殼,她共情患病去世小女孩的愛美之心給其送上“最美”骨灰盒、她看重感情想始終留在三個身邊......
這是國內第一部將視角投向入殮師這一職業的電影,用溫情喜劇模式訴說人生悲歡離合,通過聚焦市井人物,啟發觀眾從死亡的角度出發,再度思考生命的意義。制作團隊將影片中5段故事都盡量籠罩在溫情的暖色調下,致力于在如今的后疫情時代告慰觀眾死亡并不可怕,彰顯著向死而生主題——唯有直面死亡才能真正釋懷死亡。導演秉懷現代知識分子的社會人文關懷思想,將中國社會的傳統喪葬文化原汁原味呈現,使觀眾意識到這不過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儀式,還原殯葬者職業風采,給這類社會群體正名。
影片的英文名為《Lighting up the stars》,桑德堡曾說“有一種低聲道別的夕陽,往往是短促的夕陽,替星星鋪路”,片中三哥也曾這樣寬慰小文:“天上的每一個星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殯葬從事者就是那個種星星的人。”天上的星星事實上只不過是恒星或者其他發光天體,但是人們總是愿意找到一種可以永恒存在的并且可以經常見到的事物來寄托自己的悵然和思念。在《入殮師》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有人接你來,也得有人送你離開”,正如莫老爺子說的“人生這本書,每個人都要翻到最后一頁”。殯葬者作為人生路上最后一件大事的掌門人,給逝者以慰藉、給生者向死而生的勇氣是其職業被賦予的天然使命。
我有意把《人生大事》與《入殮師》做一個對比向分析。《入殮師》在主題處理的手法上,切入點主要是生者面對親人離別時的情緒反映,以它的中心來看,它強調的是一個對“死亡”的接受過程。 《人生大事》以白事紅拍手法,在悲事中穿插了一些歡樂的情節點,它強調的多為一種珍惜日常平淡生活的釋懷過程。
電影在描述對待生死和人生態度的同時,也折射了許多的現實問題,比如職業偏見、小孩教育、親情冷漠等,最后都回歸到了人性的善良與本真,但并不讓人覺得圣母或牽強,笑點與淚點也都不踩雷。同時影片也折射了一種特別值得深入分析的生命倫理態度。一方面珍愛生命,酣暢淋漓地贊頌生命的美好;另一方面也不諱疾忌醫,不懼怕不逃避。
時間:2022-11-21 作者:章佳璐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八月十五月兒圓
- 圓圓的月亮掛在夜空,月光融入了滿街的霓虹,我在靜靜地望著,靜謐中打斷了如時的睡夢。
- 09-11
- 名和利
- 名利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可是人的一生總是在追逐名和利,為了名,為了利,一直在繼續。名,可能是為了出人頭地,利,可能也是一
- 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