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學校團委主辦,文學院承辦的“天下為公傳薪火,盛世華章譜錦篇”聊城大學2025年青春詩劇于西校區禮堂舉辦。聊城大學黨委副書記房增福,黨委常委、副校長白金山,黨委學生工作處、團委負責同志及文學院班子成員出席活動。
破繭問天 淬火啟明
在近代中國從帝制到共和的壯闊征程中,先驅者們以熱血為墨,在歷史的蒼穹書寫不朽篇章。《破曉之光》以“振興中華”為主線,展現孫中山從熱血青年到革命領袖的成長軌跡,折射出近代中國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壯闊征程,讓百年前的革命風云躍然眼前。《破曉之光》從歷史深處走來,閃耀著信仰的光芒。孫中山先生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百折不撓的奮斗品格和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依然給予當代青年深刻啟示。我們要從革命歷程中汲取信仰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之中,續寫更加璀璨的復興偉業,共創每個時代的“破曉時刻”。
摧朽鑄鼎 擎炬傳薪
舞蹈《薪火》以剛柔并濟的舞姿,生動詮釋革命精神的薪火相傳。舞臺之上,舞者們以矯健的身姿演繹革命先輩披荊斬棘的奮斗歷程,傳遞希望火種。每一個鏗鏘有力的舞步,都訴說著信仰的力量;每一次默契配合的隊形變換,都彰顯著團結的偉力。舞步變換間,她們展現出如薪火般代代相傳的精神,演繹著從先輩手中接過的神圣火炬在新時代煥發璀璨光芒的壯美詩篇。《薪火》以現代舞與傳統元素創新融合的舞臺敘事,呼應民族復興征程中“不忘初心”的精神底色,激勵青年學子牢記初心使命,傳承革命精神,在黨的旗幟下接續奮斗,以團結之姿書寫新時代的壯麗華章,讓革命薪火在新時代生生不息。
近代民族危亡之際,華夏大地風雨如晦。《雙影戰歌》以恢弘筆觸講述抗戰故事,全劇借三個時空的交織,展現出普通人在民族危亡時刻的覺醒與抗爭。再平凡的個體都是民族覺醒的基石,再微弱的光芒終將匯聚成破曉的朝陽。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種覺醒的力量依然在延續,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需要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參與。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當傳承這份覺醒精神,在新時代續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榮篇章。
盛世揮毫 赤子繪鴻
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畫卷中,無數普通人用生命譜寫了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壯麗詩篇。《誰與斯人慷慨同》的林陽歷經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等歷史階段,見證著人民力量的磅礴偉力。該劇依托真實歷史,彰顯共產黨人在時代浪潮中的擔當與創新精神。林陽用七十載的人生詮釋了共產黨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崇高理想,從三民主義的追隨者到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從“新中國建設”的踐行者到“偉大復興”的見證者,其經歷激勵著當代青年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勇擔使命,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也啟示著當代中國在發展征程中堅守初心、砥礪前行。
時代余響 幕后日記
《破曉之光》的編劇楊亞男與于迪表示:書寫孫中山是在回望那段歷史,更是在體悟英雄精神。跟隨偉人的腳步,孫中山飾演者王霜堃逐漸領悟一一支撐這位偉人不斷前行的,是他熱愛祖國與人民的一腔熱血。舞蹈《薪火》以舞姿再現歷史、儀式化表達民族精神,演員李文嬌深有感觸:“在苦難中淬煉,在抗爭中凝聚,最終在薪火相傳中走向新生。”《雙影戰歌》由喬锃镕、孫文超、趙子源、李文竹、吳伊蕊共同創作,他們細心描繪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刻寫覺醒與團結的巨大影響,李維哲從飾演的“田老漢”身上,感受到戰爭年代小人物的悲愴與堅守。《誰與斯人慷慨同》主角林陽,疊加“投誠戰士”與“改革先鋒”身份,巧妙串聯多個歷史時期,林陽飾演者王俊彥深刻體會到信仰的力量:“我愿化作星火,激勵青年一代銘記歷史、擔當使命。”
隨著大幕緩緩落下,臺上臺下共同沉浸在歷史的回響與未來的憧憬中,久久難以平復內心的澎湃。演員懷赤誠之情、展精湛之藝,在舞臺之上重現往昔血火歲月;觀眾借一方天地,感受先輩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之獻身壯舉。光影交錯間,歷史薪火傳至新青年之手,催其以先輩為范,勇擔時代使命。
詩韻悠悠,頌青春意氣;劇夢灼灼,繪奮進新程。這場青春詩劇不僅是對往昔歲月之深情回眸,亦是向未來征途之莊嚴起誓。它激勵著每位學子學習先輩精神,銘記歷史、珍視當下、拼搏未來,于新時代教育征程中,以蓬勃朝氣、篤行之姿,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正如孫中山先生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愿我輩青年攜手,于歷史光輝映照下,書寫屬于新時代青年的絢爛篇章!
審核:于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