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為深入探討元宇宙技術在紅色教育基地的應用前景,我們項目組來到全國唯一一個由民間力量自發籌建的周恩來總理紀念館——懷周祠開展實地調研。
與其他景區不同,懷周祠作為紅色教育基地具有鮮明的黨性特征。景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主要接待對象是企事業單位主題黨日活動和學生研學團隊。作為免費的紅色教育基地,懷周祠的參觀人流量保持相對穩定,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特殊的發展挑戰。針對景區特點,我們向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項目的功能設計。在聽取介紹后,工作人員對項目的創新性表現出濃厚興趣。"比較大型的紅色歷史館已經有了元宇宙體驗,但很多只是在一個平面上看到3D效果,你們的產品能夠讓參觀者實際參與進去,沉浸感更強。"這種認可讓我們備受鼓舞。
在探討具體應用場景時,工作人員提出了幾個值得關注的方向。首先是通過網上展廳實現虛擬參觀,讓更多無法親臨現場的群眾通過AR、VR技術全景游覽景區。其次是創新講解方式,通過掃描二維碼實現邊走邊聽的智能講解,幫助參觀者更深入地了解歷史文化內涵。
不過,工作人員也提醒我們要注意幾個現實問題:一是技術應用的成本問題,二是老年人和兒童使用的適應性問題。"歷史文物活化當導游是有必要的,但背后需要有強大的文化支撐。"這個觀點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技術創新必須建立在對歷史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作為紅色教育基地,懷周祠在收益模式上也有其特殊性。"我們是黨性的地方不讓收費,和一般景區不一樣。"這種特殊定位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工作人員表示,如果資金到位,他們會認真考慮引入元宇宙技術來提升黨性教育的效果。
通過此次調研,我們對紅色教育基地的特殊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科技賦能紅色教育的道路上,既要充分發揮元宇宙技術的優勢,又要尊重紅色教育基地的黨性特征。我們將繼續優化項目方案,探索將現代科技與紅色文化有機結合的創新路徑,為紅色基因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離開懷周祠時,夕陽映照在莊嚴的紀念館上,讓人想起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壯志豪情。我們相信,通過科技創新助力紅色文化傳承,必將讓更多人感受到革命先輩的精神力量。
文:劉梓涵、杜天宇 圖:劉梓涵 編輯: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