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謝倩怡)為探索湘西地區農業發展現狀,助力推進當地農業標準化“三品一標”認證進程,將自身所學知識運用到實地實踐中去,培養青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深入基層當面溝通的能力,7月5日,吉首大學“數時代”社會實踐團赴吉首市雙塘街道大興村,對村內的水產養殖產業和糧食作物種植業分別開展了調研實踐活動。

(圖為 鱘魚養殖基地現場)
下午兩點半,志愿者們先到達大興村的特色養殖實驗示范基地,同時這也是村內唯一的鱘魚養殖基地,在跟隨該產業技術負責人黃叔參觀完基地后,對他進行了采訪,在訪問中他介紹了鱘魚的養殖方式、地理位置以及注意事項。接著他告訴大家他們的養殖以中華鱘為主,以金鱒、虹鱒為輔,通過運輸人作為中間媒介分別在本地和貴州銷售。

(圖為 鱘魚養殖基地技術負責人向志愿者們介紹產業)據了解,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多項扶持政策,鼓勵鱘魚養殖產業快速發展,且隨著鱘魚銷售市場的逐漸成熟,產業前景廣闊,未來發展潛力巨大。黃叔也表示,“我們將更注重對養殖全過程的監管與把控,后期致力于提高自身企業技術水平,不斷推出高品質鱘魚品種,以此達到更高的市場占有率和經濟效益”。

(圖為 當地村部干部、鱘魚產業技術負責人同志愿者的合照)
當志愿者們與黃叔合影留念后,緊接著,調研小隊便來到大興村內一個種植玉米的農戶家,同當事人張叔進行交流,在交談中得知在大興村玉米的種植以村民散戶種植為主,“我們這邊的土地含水量低,更適合種玉米,而且玉米又容易種植、養活,每年都是這會兒開始收成,大部分玉米我們會自己賣出去,其他的就留下補貼家用”,他還告訴志愿者們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玉米的生長與收成,但玉米的生長受技術因素限制小,長期發展風險較小。

(圖為 志愿者采訪村民、歡快暢談的現場)
通過調查,志愿者也了解到種植玉米是可持續發展項目,投資時間快,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及當地實際,切合市場需求,可增加村民收入,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振興當地經濟,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圖為 大興村種植的玉米)
這次調研實踐活動,讓志愿者們更好地深入基層,切實感受當地老百姓的農業就業和發展狀況,并利用自身所學知識投身于助力當地“美麗湘西”建設和“鄉村振興”建設當中去。在和當地村民的交談中可以真實地感受到他們付出勞動后收獲成果的喜悅,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在村民自身的努力下,他們獲得了穩定的收入,幸福感也逐日漸增,有利于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到本地經濟建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