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鳳城河泛起細碎漣漪,我攥著錄取通知書踏入泰州學院。從此,這里成了我探索數學世界的起點。
數學分析與高等代數的課程如同兩扇厚重的大門,推開后滿是驚喜與挑戰。記得第一堂數學分析課,教授用嚴謹的語言講解ε-δ語言,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像神秘的密碼,起初聽得云里霧里。課后我常泡在數理樓的自習室,和同學用草稿紙反復推導極限證明,有時為了一道中值定理的應用題爭得面紅耳赤,卻在最終解出答案時相視大笑。高等代數課上,矩陣變換與線性空間的理論抽象難懂,我們便組隊用生活實例建模,把社團人員調配問題轉化為矩陣運算,枯燥的知識瞬間鮮活起來。
圖書館成了我的“第二課堂”。每當午后陽光斜照進靠窗的座位,我就翻開《吉米多維奇數學分析習題集》,在草稿紙上寫寫畫畫。遇到卡殼的難題,便在數學社的交流群里求助,學長學姐總會熱心分享思路,甚至約著在圖書館討論。有時算到天色漸暗,抬頭望見窗外燈火通明的校園,才驚覺時間飛逝。
課余生活同樣精彩紛呈。作為數學建模協會的一員,我和隊友們熬夜備賽,用線性規劃解決校園快遞點布局問題,還在院趣味數學競賽中,將高代知識融入解謎游戲,與對手展開頭腦風暴。周末閑暇時,我會沿著鳳城河慢跑,路過老街買上一碗梅花糕,甜香與河風交織,吹散了學習的疲憊。
初入大學的迷茫也曾困擾著我。面對課程難度的驟增,我學著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框架;小組作業時,主動協調分工,將數學人的嚴謹與團隊協作結合。如今回望,那些在自習室演算的日夜、社團活動的歡聲笑語,都已凝結成成長的勛章。在泰州學院的數學之路上,我正以熱愛為舟,向著更廣闊的天地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