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鄺素嫻從臺山師范學校走出來,開始她的教育生涯。最初,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園丁”,辛勤地澆灌著祖國幼小的花朵們,到如今,她已經是一名優秀的“靈魂工程師”,是臺山市三合鎮溫泉小學的校長,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生。
“教師路”初征程
踏進臺山師范學校第一天的見面會上,有一句話讓鄺素嫻畢生難忘:“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就是老師”。老師面對的對象是學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帶著孩子們揭開世界的奧秘,手把手培養孩子們的能力,塑造孩子們的美好品格。
鄺素嫻最初的一份工作是在明德小學當老師,家里離學校非常遠,有8公里的路途,所以在早上6點鐘就要上班了。她回憶說:“要是正值好天氣,8公里路咬咬牙就過去了,但有的時候會碰上惡劣的天氣,我變騎自行車邊哭,自己一個女孩子,要獨自走這么長的山路。”
心中有迷茫、有委屈,但是鄺素嫻在困難面前仍表現出一種不放棄的精神,她告訴自己:“不能輸!”能力是一步一步培養的,困難是慢慢可以克服的。她在上課的時候,面對的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可以教導這樣的一群小天使,可以為社會做一份貢獻,有多大的艱辛,也是可以忍耐的。
教學和管理“兩手抓”
記者到達校長辦公室時,鄺素嫻正埋首于電腦前處理各項工作事務。有著11年校長工作經驗的她雖然忙碌卻始終坐懷不亂。盡管校長既要懂得教學也要掌握相關的管理技能,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大大超越普通教師,但她坦言自己早已習慣了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她相信工作能力突出是成為“一校之長”的首要條件,也只有不斷地提高工作能力才能夠在教學和管理上做到得心應手。因此,即使到了寒暑假,她仍然是人放假而“心不放假”,不僅需要隨時準備投身于工作之中,還需要時刻關注學生假期的安全問題,既是學生的“良師益友”也是守護學生健康成長的“指路明燈”。
探尋為人師表的真諦
“你們為什么要做老師?”這是鄺素嫻向支教隊員們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而她也用自身的經歷告訴了我們答案。21年前,由于家庭貧困,作為長姐的鄺素嫻選擇了教師這份工作以盡早幫助家里減輕經濟負擔。雖然教師職業并非她原本的興趣所在,但從她成為一名小學老師的那天起,小孩子們天真無邪如“陽光”般的笑臉便深深地烙印在了她的心中,也堅定了她教書育人的信念。每當小孩子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之后,每當家長們發來了衷心的感謝之后,鄺素嫻都會覺得自己所付出的辛勞都值得了。
在鄺素嫻的眼中,老師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更是值得許多人所畢生追求的事業,她希望所有教師從業人員都能夠把老師的工作當作是自己的畢生事業來做。只有當學生們能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才是老師們最值得自豪和驕傲的地方。這就是為何如今她已擔任“一校之長”仍然堅持不斷思索成為一名老師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