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布爾津縣禾木村小學的教室里,有一個特別的老師,她臉龐略顯稚嫩,眼神卻自信堅定。這位特殊的老師就是外國語學院2019級英語師范專業的布云過攔。近幾日,由于家鄉疫情已經有所緩解,部分學校陸續開學,布云過攔家鄉的禾木村小學也開學了。可是,家住內蒙古的英語老師返校時需要例行隔離,學校一時找不到可以代課的英語老師。作為村里唯一的一個英語師范生,布云過攔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里主動承擔起了一名公費師范生的責任。
當“唯一”兩字落到肩上,“為師”便成了一種責任和擔當。她深知:孩子們需要英語老師,孩子們需要自己。早上七點半起床,用兩個小時寫自己的專業課作業;九點半到學校門口迎接一年級的學生,組織學生依次排隊測溫;十點開始在網上學習自己的專業課;十二點后給四到六年級的學生上英語課;下午兩點繼續上專業課;四點半到五點半給學生上課;晚上改作業、寫作業……在過去的十多天里,布云過攔每天的安排都是如此密集而又充實。除了給學生上課、批改作業以及完成自己的專業學習之外,她每天還要和學校里的老師們一同給十多個教室消毒,并抽空完成自己的專業課作業。正如她自己所說“一天中除了睡覺的幾個小時,都被勞動填得滿滿當當。”但是她直言這種生活雖然辛苦,但是充實。
布云過攔在上課前為學生們測量體溫
第一次當老師,又恰處于疫情期間,學校里的一切大小事務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開學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孩子們目前還沒有課本,學校的打印機也出現了故障。布云過攔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法,她向班主任反應了情況并向班主任提議建了一個英語學習交流群,以方便英語教學資源共享,解決課本暫缺的難題。布云過攔每天把教學視頻和作業整理好,發在群里,并提醒學生課后及時復習和完成作業。這個方法雖然好,但是有的孩子家長不在身邊,缺乏移動設備,作業完成度低,上課也不專心聽講。針對這些孩子的問題,布云過攔會主動跟家長溝通,課后還會跟孩子們交流,專門給孩子們“開小灶”。漸漸地,學生感覺自己受到了重視,很樂意跟布云過攔交流,學習積極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從一次次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中,布云過攔感受到身為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教書,更是要育人,要以學生為本、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給予他們理解和支持。
布云過攔在教室給學生們上英語課
真正站上講臺那一刻,才知為師不易。給小孩子上課,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太學術,也不能太嚴格,需要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學習,還要以孩子的接受能力來安排課程。從開始的手忙腳亂到熟能生巧,布云過攔說外院的學習生活經歷給了她不少幫助。“外院活躍的學習氛圍培養了我陽光的性格,讓我敢于嘗試,不怕失敗;在聽老師們上課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教學技能和知識。這也讓我在實踐中懂得反思,從實踐中踐行為師之道。”
當布云過攔聽到別人的夸獎時,她說“這不是奉獻,也不偉大,教學本來就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而且在這個舉國抗疫的特殊時期,作為一名來自武漢的師范生,作為一名共青團員,這是我應該做的,也是我想做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這是布云過攔最初的夢想,也是青春最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