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你好漂亮!”“爺爺你今天吃飯了嗎?”……近日,在湖南財政經濟學院的實驗室里,大二學生阮曉樂正在和團隊小伙伴為自主研發的智能養老機器人語音識別程序輸入更多調試指令。這個名為“老來樂”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始于去年的一次金融科技大賽,現已落地生根在湘江新區。這支平均年齡20歲的,由六位大學生組成的團隊正用青春智慧嘗試破解“老有所依”的社會難題。
“零幀起手”研發新型機器人
“最初只是工行杯金融科技大賽的一個創意點子。”團隊負責人、金融專業的大二學生阮曉樂介紹道,這兩年,她跟幾位同學關注到,現在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階段,老年人口龐大,是很需要被關注的群體。
據國家統計局去年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3.1億,占總人口的22%,而養老護理人員缺口高達千萬級。老年人到底最需要什么?阮曉樂帶著五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對15家養老院和社區開展實地調研,收集了326份有效問卷。
“65%的老人最渴望的不是物質條件的改善,而是精神生活的充實。”她告訴記者,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大,自顧不暇,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陪伴長輩。而養老機構則普遍存在“只管吃飽穿暖、難管噓寒問暖”的問題。
能不能研發一款智能陪伴機器人,既能時刻檢測老年人身體情況,又能定期提醒老年人吃藥,還能陪伴聊天呢?帶著共同的心愿,阮曉樂、毛優優、許欣彤、余天齊四位金融學同窗以及邵禹涵、楊瑞智兩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同學一拍即合,快速組成跨界團隊,形成了獨特的優勢互補——金融成員負責市場分析、商業模式設計,技術小組則主攻硬件開發與算法優化。
“我們發現彼此專業視角的碰撞總能產生奇妙反應。”楊瑞智回憶道,一次小組討論中,金融專業的同學用“需求分層理論”分析養老市場,而技術小組立刻聯想到模塊化設計思路,這直接催生了他們三合一輕量化方案的核心產品理念。
但資金短缺是懸在他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目前項目處于初始階段,我們的每一筆支出都要精打細算。”阮曉樂苦笑道,他們的開局,可謂是“零幀起手”。
攻堅克難獲得技術性突破
“我們正在利用傳感器和物聯網技術,開發一款集‘跌倒監測-用藥提醒-情感陪伴’于一體的輕量化智能陪護機器人。”許欣彤分析道,市場上現有的養老機器人多為單一功能,如送餐或監控,價格昂貴且不適應中國老人的實際需求。
然而研發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最大的技術瓶頸是多模態交互系統的穩定性。“實驗室環境和真實養老場景差別太大了。”楊瑞智解釋說,“老年人方言、行動遲緩等特點導致語音識別率驟降,這是我們主攻的方向。”
實驗過程中,團隊創新性地采用了國產替代傳感器方案,成本僅為進口產品的45%,同時嘗試開發方言識別模塊和中式養老院環境專用的避障算法。目前,他們已申請一項軟件著作權,計劃申請3項實用新型專利和一項外觀專利。
技術如何從校園實驗室落地養老院實現商業化?這支00大學生團隊打算采用“先C端后B端”的市場策略,首批產品計劃在長沙三家社區養老中心試點。長遠來看,他們構想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康養套餐”,將機器人服務嵌入養老險增值權益,形成B2B2C的商業模式。
相比國際品牌如日本PARO,阮曉樂認為自己團隊的優勢在于本土化適配和成本控制。不過團隊也清醒認識到未來產品規模化面臨的障礙:健康數據采集的倫理邊界、子女為父母購買服務的消費習慣培育,以及養老機器人安全標準的完善。
“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牽頭制定全球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63310的發布,行業將迎來規范化發展。”阮曉樂表示自己和隊友們想用自己的經歷證明,當金融洞察遇上信息技術,當青春智慧聚焦社會需求,大學生創業也能在老齡化這一重大社會課題上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