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來自天津商業大學挑戰杯競賽團隊的“綠色守望者”小組走進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中礦精誠科技集團和中煤西北能源有限公司,圍繞“礦山開采后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主題開展深度調研。團隊成員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數據采集等方式,對話企業環保負責人與技術專家,探索礦山修復的技術創新與社會責任實踐,為青年科研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鮮活案例。

聚焦痛點:從“資源開采”到“生態反哺”
礦山開采曾帶來經濟效益,卻也留下生態傷痕。團隊成員趙程成在采訪中提問:“礦后土資源和水資源的整體修復治理情況是怎樣的?”中礦精誠科技集團吳總回應稱,該企業自2起推行“邊開采邊治理”模式,通過土壤重構、植被恢復、水系凈化三重技術體系,同時采用降低碳排放主要手技術手段,實現了生態修復。對于中煤來講,工程師曹宇先生稱,中煤集團累計投入環保綠化富康資金50多億元,借款30多年以來用于生態治理,修復,投入多達20多億元,復墾了4萬多畝土地。在礦區周邊,造林6萬多畝礦區拍土廠,復墾區植被回復率達到95%以上,遠高于約地貌不足10%的覆蓋率。

技術突破:科技賦能綠色轉型
團隊成員重點考察了平朔集團的復墾區建設。工程師曹宇先生介紹,以平朔集團為例,在復墾區建成了智能溫室、日光溫室、礦史博物館和人工湖,礦區生態文明建設已出具規模,平朔安太堡礦也被國家列為了土地復墾野外觀測基地和土地復墾教學實踐基地。相關市場發展比較可觀。“這些技術不僅降低了成本,還為同類礦區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成員耿欣玉在記錄中寫到。


青年視角:理論與實踐碰撞
在修復示范區,團隊成員親身體驗了土壤采樣、水質檢測等環節。團隊成員賈中正感慨:“課本上的生態修復理論在這里‘活’了起來。企業將社會責任轉化為具體行動,讓我們看到產學研結合的更多可能性。”企業方也表示,青年學子的創新思維為礦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未來計劃聯合高校設立生態修復聯合實驗室。 此次調研不僅是挑戰杯團隊備賽的重要實踐,更成為青年學子對話行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課堂。團隊計劃將采訪成果轉化為研究報告及采訪紀錄片,呼吁更多社會力量關注礦區生態治理。

編輯:張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