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欣
一、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越來越重視學段銜接
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生的特點,合理、科學的設計出小學的三個學段,依據學生在認知情感社會行動方面的發展,合理安排不同學段的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
①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課文《過橋》,課標僅要求學生掌握好會熟練朗讀、認識字詞即可,并不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其中含義。
② 四年級的課文《觀潮》,在課文的后面就會有一系列對課文鉆研的要求:背誦3-4段(精彩段落)。作者按照什么順序寫的錢塘江大橋的?你的腦子有什么畫面?以及與《浪淘沙》這首詩關聯等一系列對課文的拓展思考。
這就體現了第一學段到第二學段的深入與拓展。從僅僅要求你識字與寫字到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你可以把握文章主要情感,積累優美詞句、精彩段落。體現出小學課標的學段要求依據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而層層遞進,不斷深化的特點。
優化課程設置(跨學科教學)
《觀潮》:與地理知識相結合,向學生介紹了錢塘江地形以及形成原因。
《爬山虎的腳》:與科學知識相結合,要求學生寫一份植物觀察日記,并科普了兩種觀察記錄的方法(圖文結合、做表格)。
這些教材中的內容都設計了多種類型知識,實現了跨學科學習,讓學生的思維更具靈活性、深刻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創新,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二、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注重與本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增強文化自信。
如人教版一年級課文《人之初》、《古對今》;二年級課本《曹沖稱象》、古詩詞《登鸛雀樓》;三年級《司馬光》;四年級《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盤古開天地》等。
這些古代傳統故事貫徹落實在整個小學課文中,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起本國的文化自信。
與社會主義愛國文化、先進文化、革命文化相結合
如人教版課文在一年級上冊的首頁插畫便是56個民族的插畫,并寫上“我是中國人”的大字。這便是在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愛國情懷。
同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延安,我把你追尋》、《劉胡蘭》等課文中則凸顯了紅色革命精神。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與審美創造
語言運用
從不同學段的培養要求來看,培養學生逐步積累,梳理和整合培養良好的語感;正確的拼讀和默寫出文字。如一到六年級的課文后都有本篇文章的生詞與短語。
審美創造
通過學習、感受、理解、欣賞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獲得初步的審美經驗,以及有創造美的能力。就如課本中的“語文園地”經常要求學生進行寫作。感受寫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