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滇南 | 瞻仰慶來故居:踏尋先賢足跡,凝聚奮進力量 為紀念著名數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數學先驅
熊慶來先生,深入了解熊慶來先生的精神和風范,激勵更多青年學子傳承和弘揚熊先生的治學品格、為人風范和愛國情懷,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7月13日下午,東南大學七彩滇南實踐團與慶來學校團學骨干一同前往彌勒市朋普鎮瞻仰熊慶來先生故居。
故居簡介 熊慶來故居,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朋普鎮慶來村,始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占地1055平方米。熊慶來故居由大門、中門、書房、客廳、耳房、正房、廚房、壽堂、祠堂等組成,坐西面東,有大小四院,磚木結構,是傳統四合院建筑。整個建筑根據地形呈不規則構架,是研究滇南民族地區建筑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是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河州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紅河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和基層黨員教育實訓示范基地。
溯源先賢 在
熊有瑾老師和
陳力勤老師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與慶來學校團學骨干一同參觀了熊慶來先生的故居,設身處地地感受和體悟熊慶來先生的精神和風范,在實地課堂中增長才干,堅定信念。同學們一同觀看了《先生熊慶來》紀錄片,參觀了熊慶來陳列室,許多先生生前使用的老物件都展現在大家面前。那一張張手跡,一部部著作,如一部無聲的電影般從眾人眼前放映而過,熊慶來先生為學術奔波的身影隱于其間,將大家帶入到那一段充滿曲折的崢嶸歲月。
參觀結束后,實踐團成員與慶來學校團學骨干在熊慶來先生雕像前舉行了小型
紀念儀式。東南大學數學學院與慶來學校的學生代表為熊慶來先生的雕像敬獻花束。鮮花向陽盛開,不僅代表著同學們對熊慶來先生的緬懷和致敬,更寄托著熊慶來先生對青年學子的殷殷厚望。
七彩滇南實踐團組織慶來學校團學骨干在熊慶來先生的雕像前開展
“時空對話”主題朗誦,一同感悟熊慶來先生在數學研究和辦學興教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他是夜空燃起的星火,是山野大霧里的燈,而我,尋光而來”“他是暗夜里的一簇星火,照亮漫漫前路”,同學們的朗誦聲在故居內一遍遍回蕩,仿佛與先生百年隔空對話,激勵同學們傳承和發揚先生報效桑梓的家國情懷和潛心學術研究的科學精神。
最后,實踐團組織開展了
"樂學速記"小課堂,將現場的同學們分為兩組,分別對熊慶來先生“
求學”和“
治學”方面的知識進行記憶,在限定的時間內順次向組內的同學進行復述,最終記憶知識點多的小組獲勝。通過互動游戲的形式,同學們得以增強對熊慶來先生生平事跡的了解,寓教于樂,寓教于心,為此次故居之行增添了不少歡聲笑語。

口述歷史 為進一步地了解熊慶來先生的生平故事,深入學習先生嚴謹治學、教育報國的精神,7月15日,七彩滇南實踐團成員一同前往昆明拜訪熊慶來先生孫女
熊有瑾老師和孫女婿
陳力勤老師。在這里,許多塵封多年的老照片展現在大家的面前。同學們接過厚重的老相冊,每翻開一頁都是一段歷史,無聲的歷史透過泛黃的照片傳遞出來,照片的顏色雖已褪去,但歷史的痕跡仍深深地印在我們心中。
兩位老師將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一段段鮮活歷史通過口述的形式為大家所知。
熊慶來先生一生熱愛教育事業,將精力與心血投入到數學研究與教育中;他熱愛祖國與鄉土,三次出國求學,又懷著報效“桑梓”的熱情與愛回到云南這片土地上,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有用之才。
結語 正是因為有熊慶來先生這樣一批偉大的數學家、教育家,在艱難困苦的開創時期,
嚴謹求實、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矢志報國,我國數學學科才得以從當年的蹣跚學步發展到如今的闊步前行。新一代青年人當不負這美好盛世,繼往圣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傳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
科技報國的優秀品質,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著眼國家戰略需求,成為兼具家國情懷和創新精神的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