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中學子三下鄉:追歷史古今,溯五禽源流
安中學子三下鄉:追歷史古今,溯五禽源流
7月1日電(通訊員錢亦然 石婷婷 謝雅茜 魏佳鑫)亳州,古稱譙城,位于華夏中原之腹地,昔為商湯故都,承載著千年帝王的輝煌記憶。古城風韻猶存,青磚黛瓦間,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響。渦河穿城而過,水波不興,見證了歲月的流轉與變遷。亳州不僅是中醫藥文化的搖籃,更是曹操、華佗等名人的故鄉,他們的故事如同那悠悠渦河水,流傳至今,滋養著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土地。
亳韻千年五禽·非遺健康同行——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中華文化傳承實踐團于7月1日前往了亳州當地國家級五禽戲傳承基地,拜訪了五禽戲協會的主席們,聆聽了掌門人五禽戲第58代傳人周金鐘老師的《淺析五禽戲與四季養生》講座通過對五禽戲深入淺出的講解,從耳熟能詳的五禽戲首創者華佗談起,追溯源流。神醫華佗讓人驚嘆于其化腐朽為神奇的醫術,理論實踐亦是面面俱到,方藥手術更是創建了里程碑式的高峰;更讓人敬仰的是其精神的高度,是孜孜不倦的求學態度,更是不恃權貴的尊嚴與堅持,還是是博愛眾生普濟天下的醫者仁心,都凝聚于其一人。
華佗的一生是傳奇的,更給后世留下了無盡的瑰寶,更創造性提出五禽戲這一獨特養生功法,“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通過對于虎、鹿、熊、猿、鳥生動姿態的模仿而形成的導引術,所蘊含的是深刻的中醫哲學基礎,人與自然相和諧這一理念早已于華佗心中開花結果。如今,人們所學的不應僅僅是動作,更應該關注思考每一個動作的背后的含義、用處。當明白了五禽戲的理論基礎,認識到五禽戲所對應的五臟,更深入的理解了中醫中人與自然間密切的關聯性,就更能在習練具體功法時注意到正確的習練部位、習練方法和動作要點,更精準的把控細節,針對于自己的身體狀況習練最適合自己的養生之法。
五禽與五臟密不可分,而五臟又與天地相呼應,人體的生長化收藏也于一年四季的生長化收藏緊密相連,所以在“正確的時間干正確的事”這一說法同樣適用于養生。順應季節變化,習練五禽戲,調和陰陽平衡、協調臟腑氣機,以達到氣血充盛、經絡暢通的健康狀態,便是五禽戲希望帶給人們的養生觀念。
一場講座逐漸深入,學生們起初對于亳州五禽戲的了解如同被迷霧蒙住,朦朦朧朧瞧不真切,而隨著老師的講述,迷霧漸漸退散,露出真實的輪廓。實踐團的成員們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洗禮,緊接著便是身體上的切身體驗了。
學子們在老師們的帶領下,以虎戲為主要內容開展了詳細的習練。整體集中學習了虎戲的大致動作的同時,揣摩每一動作時真實的虎情況以便于學生理解動作細節處理的原因。之后,周金鐘老師針對出現的大多數問題來示范規范動作,并講解手勢及肢體位置的各種細節,老師逐一指導規范學生存在的問題,使虎戲對于骨的拉伸效果達到最好。在專業教導、汗水的見證下,同學們的動作越來越接近標準,熟練程度也越來越高,感受著虎戲的效果。在身心共練之中,體悟著這從歷史中走來的養生功法。
在歷史的滌蕩中,人民的認可下,亳州華佗五禽戲歷久彌新。養生觀念日益高漲的今天,科學的養生更是可貴,亳州華佗五禽戲不僅僅是受眾廣泛、效果顯著,更是蘊含中華千百年來的智慧。五禽戲包含的保健價值極高,《華佗傳》中記載: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而其文化價值更是古代中華人民的智慧可惜的是大多數習練者多為中老年人,青年習練者占少數,而養生不能是因老而養,而應該是持續的過程。實踐團作為大學生群體以一顆探索學習的心,來到藥都亳州,揭開亳州華佗五禽戲神秘的面紗。學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更深層次地體悟著這古城、古韻、古法,從身心靈各個角度全方位學習五禽戲這一養生功法,更是將五禽戲帶入到大學生的視野之中。
作者:錢亦然 石婷婷 謝雅茜 魏佳鑫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