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院學子三下鄉——探尋湯溝老街
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時期,中共領導下的全國各抗日根據地在敵、偽、頑的嚴密經濟封鎖和軍事進攻下,處于最艱難時期。根據地縮小、部隊減員、經濟困難,成為各抗日根據地面臨的三大難題。堅持在敵偽頑腹心之地的新四軍七師皖江抗日根據地,在堅持對敵斗爭中迅速發展壯大。七師的經濟來源也從初期靠打“資敵”勉強維持軍費和地方政府財政,發展成為在新四軍、八路軍中軍費來源最充裕,伙食標準最高主力部隊,被譽為“富七師,甲全軍”。因為皖江地經濟條件較好,人口稠密、物產豐富,是有名的魚米之鄉。有利于抗日力量的誕生和發展,新四軍第七師在這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開墾荒山荒地;頒布“二五減租”法令;積極推廣生產技術;實行“藏糧于民”政策。為“富七師”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這次經濟特區的實行為我黨貿易特區積累了一些財政政策,也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經驗嘗試。
銅陵湯溝新四軍經濟特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云集了日本商社,國民黨背景公司、汪偽資本,數不勝數的小商店,還有煤礦、肥皂廠、銀行等等,在這里,日偽和國民黨背景商販用鋼材、藥品、五金、機電甚至槍支換走糧食、食鹽。為了解決戰士的吃飯問題,當時的七師政委曾希圣就想到要解決這個疑難問題,就需要找到能為部隊帶來錢財的人才。于是乎,曾希圣找到蔡輝等人,希望他們能給七師帶來生財之道。一行人也不負眾望。讓七師成為了在新四軍、八路軍中軍費來源最充裕,伙食標準最高的隊伍。這在中國革命戰爭史和二次世界大戰史上,以及二戰后各國反政府的武裝割據戰爭史上絕無僅有,堪稱戰時經濟的奇跡。陳毅、賴傳珠、譚震林等軍部領導在生前,李先念、宋任窮、陳丕顯、葉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悼念時任七師政委兼皖江區黨委書記曾希圣同志的文章中,對七師在抗戰危難時刻,在經濟和物資上給予二師、五師和軍部(部份由軍部上交延安)的巨大貢獻,一致予以高度評價。
新四軍記憶追溯小隊隊員們來到銅陵湯溝鎮,湯溝鎮承東接西,臨河通江,區域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七師素有“富七師,甲全軍”美譽,湯溝鎮老街的貢獻可謂居功厥偉。新四軍第七師依托湯溝鎮老街繁華的商業基礎,并成立了皖江貿易總局,對外稱“集成號”。大江銀行實行的金融管制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七師的帶領下,建立起我黨領導下廣泛的經濟統一戰線,組建起一支打不爛、壓不跨的對敵經濟貿易先鋒隊。這支隊伍中既有參加新四軍的共產黨人,也有黨外矢志不渝的愛國志士,以他們為核心,在敵后建立起廣泛的愛國統一經濟戰線。他們白手起家,大智大勇,不畏艱險,千方百計沖破敵人的重重封鎖,為我軍輸送了大批寶貴的軍械、彈藥、醫藥、通訊器材、布匹、紙張、機器設備等戰略物資;為我根據地提供了巨額資金;建立起一條又一條地下交通線,掩護了大批干部進出敵占區。在整整10年對敵斗爭中,這支經濟統一戰線大軍的核心,沒有一個人叛變、沒有一個人脫逃、沒有一個人貪污,沒有發生一次重大事故;在敵人心臟地區購軍需、設倉庫、開航線,雖然多次遇險,均能化險為夷,沒有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創造了二次大戰史上罕見的奇跡。迄今,這支默默無聞卻百戰百勝的神奇商戰之師,仍充滿后人不可想象的秘密。只有張家港和湯家溝的一些老人,還依稀記得70年前“小上海”的輝煌,依稀記得有一位背著背包的蔡縣長和一位騎著白馬的蔡輝局長。
作者:新四軍記憶追溯小隊成員 徐文昊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