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陽似火,峰壑爭秀。7月2日上午清晨,巢湖學院新四軍第七師紅色記憶的田野探磧與資料收集紅色基因傳承實踐團踏上了一場追溯新四軍第七師紅色記憶的旅途。
新四軍第七師是一支在“皖南事變”血泊中誕生的部隊,長期戰斗于環巢湖地區,在抗日戰爭中作出了卓越貢獻。作為我們此次實踐考察的首站,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位于安徽省蕪湖市無為市紅廟鄉山水澗景區內,是一部鮮活的紅色教材,蒐集、典藏著新四軍第七師的大量資料,銘刻著江淮兒女反抗日寇侵略、信念如磐、自強不息、踔厲奮發的偉大民族精神。
富七師,甲全軍
參觀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新四軍第七師素有“富七師,甲全軍”的美譽。而這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第七師的長遠發展眼光與商貿智慧。第七師善假于物,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適時提出戰略性舉措,切實發揮巢湖多山易守難攻地貌優勢,調重兵沿江、沿湖、沿路實行糧食封鎖,實現糧食貿易管制和壟斷經營。第七師目光長遠,頒布政令致使商貿交易可持續發展,積極鼓勵民間非貨管物資自由貿易,降低通商稅收的同時組織隊伍保護過往商旅人身、財產安全,刺激巢湖經濟增長,在促進技術文化交流的同時,又大力發展當地公營經濟、公私合營合作社,形成公營經濟在對敵貿易和軍需、軍工生產領域主營主導地位,帶動民營商貿和手工業發展。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七師選賢舉能,講信修睦。引進并重用有文化、有能力、德才兼備的技能型、管理型人才。星海橫流,歲月成碑。其政策制度、主張做法于當今之社會仍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軍民魚水情意濃
“軍隊依靠人民,人民熱愛軍隊”,講解員飽含深情地向我們講述道。展廳中展現群眾開荒生產的一張張照片,無不撼人心魄:軍民大運動、同心抗旱,人民群眾慰問子弟兵、指戰員幫助群眾插秧、群眾踴躍交公糧……實物無疑是軍民始終魚水不離的最好證明。“家有一斤糧,送去做軍糧。家有一尺布,送去做軍裝。家有一個兒,送去參軍打老蔣!”軍民同行,勠力同心,大家心往一處想,力往一使,“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所迸發的是無堅不摧的強大戰斗力。新四軍第七師在無為這塊熱土上與當地人民休戚與共,同生共死。
錯位時空的相逢
多少年風雨傾故國,多少波后浪推前浪,逝去不可追,未來尤可期,歷史會銘記這刻骨歲月。實踐團踏入新四軍第七師司令部舊址,迎面撲來的是歷史的氣息。草頂復瓦平房,蘚棲青磚院落。腐朽的木質方桌、床榻,將我們拉回革命先烈們踐行初心、英勇斗爭、中流擊水、馳而不息的崢嶸年月。我們走過先烈們走過的路,感悟他們的一生,紅色遺跡將我們置于錯位時空中,驅使我們與先烈們相逢。崢嶸歲月里屹立不倒的偉業,多嬌江山里前仆后繼的英雄,都將成為我們心中不可磨滅的印記。這里發布的一個個號令,指揮著七師健兒奮戰在大江南北,締造了皖江抗日地區革命根據地。八十年風雨已去,曾希圣政委親手嫁接的梨樹依舊生機盎然,正如新時代之中國成就滿樹果實枝芽新。
百世歲月當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青年一代是赤誠而熱烈的,我們重溫革命故事,感悟紅色經典,領會斗爭精神,加之勇氣、理想,內蘊家國情懷于心,外化斗爭精神于行,匯聚起來的便是加快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中國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