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紅色經典,探尋鐵軍精神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抱以深入感悟探尋革命先烈英雄精神、了解革命戰地歷史故事的滿腔熱情,我們巢湖學院新四軍第七師紅色記憶的田野探磧與資料收集實踐團第一小隊便來到了安徽省銅陵市展開實地調研與資料收集。
在眾多銅陵縣收集到的新四軍第七師相關資料中,老洲地下交通站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閱讀革命先烈的手稿,傾聽他們的故事。近距離接觸而非僅僅是網絡上查找到的已知資料和信息,帶來的便是觸及內心的真實感。紅色經典諸如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繁榮至當下時代,角色鮮活也好、平淡也罷,或多或少帶有的是作者個人情感,其賦予角色其自身所理解的意義,在到觀眾所看見是事件的二創、三創……作品傾注上眾多人的感情,不失為好作品,但觀眾與“他們的故事”卻只能隔著一層薄膜——一層囊括時間、情感、真實的屏障。而今天,輾轉了幾個當地的檔案室后,我們于銅陵市義安區檔案館里找到了關于老洲地下交通站的相關歷史資料。在閱讀洪亮前輩《抗戰時期銅陵沿江地下交通站》這篇手寫文章時,心中所迸發出來的感情是激動的、赤忱的。是李白“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抒懷,是兵馬俑攝影師在看到俑上指紋的激動落淚,這些便是聯系今人與古人的情感紐帶,是一種真實感,如何能夠不激動。而當我們把注意力轉入到內容上,便是震驚。震驚于革命先烈的為國家建設拋頭顱、灑熱血的忠貞,偽裝敵軍、打入敵人內部的有勇有謀。躬身實踐方能獲得到的便是最真實的感受。
“我的國家,依舊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滾滾向東流,向著熱騰騰的太陽”余光中如是說。回首往昔崢嶸歷程,壯麗的歷史篇章,一筆一劃都離不開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譜的譜寫。老洲,地處長江南岸的銅陵敵后地區,自皖南事變后,成為新四軍部分突圍人員有往南去往北的必經之途和江北派員來往南方、開辟地區恢復局面的交通要道。為了控制長江兩岸,確保在江北的新四軍七師師部與皖南支隊及皖南地委的交通聯系,保證銅陵沿江一帶交通線的暢通。因其洪亮、章家元兩位同志周邊都有較厚的群眾基礎,易于隱蔽,1942年1月,新四軍七師從五十五團便派遣他二人分別擔任站長、副站長。二人隱蔽身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章尚玉的幫助,深入敵人內部,章家元和洪亮順利在此地組建了自己的隊伍——一支20多人的“偽軍”,交通站工作就此展開。上有新四軍第七師的堅強領導,下有銅陵洲區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加之地下交通站的策反工作發揮了很大作用,日軍報導班翻譯謝瑞生跟地下交通站相通,在城關的中隊副章尚玉,直接控制著日軍的特工隊長,這些使得處于虎穴狼窩中的地下交通站,得以長期堅持下來。因為有著共同的理想,所以一切艱難困苦都是過眼煙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與擔當,祖國母親哺育了每個人的生命與靈魂。愛國之情,是一種發自靈魂的生命本能,它驅使著洪亮、章家園等有志之士將個人理想融入到家國使命中去,勇敢擔負起民族復興的重要使命。今日祖國的和平幸福,由逝去先烈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造就;明日祖國的繁榮富強將由新時代青年的拼搏斗爭、銳意進取鋪就。時代車輪滾滾而過,一代代人會淹沒在歷史之中,但他們所愛的國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滾滾向東流,民族意志永遠向前,與日月同輝。
作者:新四軍記憶追溯小隊成員 羅雅馨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