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百年風華,傳承紅色血脈
新四軍作為在皖江地區堅持抗戰的主力戰隊,在國家和民族危險的時刻頑強對抗敵人。為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傳承,7月8日至9日,巢湖學院新四軍記憶追溯小隊去往巢湖市散兵鎮的白云庵,仙人洞,蔣家河口和蕪湖市鳩江區的慧生堤開展實地調研追尋新四軍紅色足跡,用實際行動傳承紅色文化。
五名新四軍記憶追溯小隊隊員抵達銀屏山腳下的白云庵,對其景點進行參觀和探尋,重溫紅色經典,體驗紅色精神,追尋艱苦奮斗歲月。并尋找到白云庵當地的老者進行采訪。從老者的口中團隊成員們了解到新四軍第七師在那樣時局動蕩的社會情況下開墾荒地的艱辛以及戰士們拼搏奮斗堅韌不拔的墾荒精神。而且又從老者口中了解到當地為了當地更好發展,第七師開墾的梯田大部分地區已經改成民宿。
隨著新四軍第七師的足跡,追溯小隊又來到了銀屏山。根據銀屏山碑文資料記載“亮、黑二洞”能屯雄師百萬,相傳太平軍曾據此抗清。在近代革命斗爭中,更有光輝的一頁。散兵鎮境內的銀屏鎮,崇山峻嶺,森林茂盛,連綿大別山,易守難攻。新四軍第七師在此建立了抗日根據地。隊員們根據這深刻的感受到了前人的聰明才智,更加了解了群眾聯合作戰。與此同時,隊員們將繼續學習發揚新四軍戰士不畏艱難,遇山開路,遇水建橋的精神。在銀屏山景點內,隊員們參觀了仙人洞,在仙人洞中有著新四軍第七師們戰斗時期的兵工廠和藏兵洞,里面陰冷潮濕,地勢復雜。
接著小隊來到了蔣家河口,參觀了蔣家河口戰斗遺址,在參觀中探尋革命先烈足跡,傳承發揚精神,了解到了蔣家河口的歷史。安徽巢湖蔣家河發源于銀屏山北麓,經裕溪河注入長江,與裕溪河在巢湖市縣城東南約五公里處交匯,稱蔣家河口。1938年5月12日,新四軍第四支隊九團一部在此打響了新四軍抗日第一仗并獲全勝,史稱蔣家河口戰斗。如今在蔣家河口矗立著一塊石牌,上面刻葉飛將軍親筆題寫的“蔣家河口戰斗遺址”8個大字,記載了當年新四軍東進抗日首戰告捷的歷史功績。隊員們深入采訪,了解實情,蔣家河口離銀屏山不遠,河堤上雜草叢生,水邊蘆葦茂密,十分有利于部隊隱藏,是一個伏擊殲敵的好地方。蔣家河口戰斗是新四軍組建后在抗日戰場上打的第一仗。首戰告捷,軍威大振,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激勵了皖中人民的抗日熱情。第二小隊在蔣家河口戰斗遺址和新四軍東進抗日第一槍紀念館了解了新四軍組建后第一仗的戰斗始末,通過現場講解和參觀歷史圖片資料,了解皖中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和發展歷程,聆聽新四軍戰士們英勇奮戰的故事,回顧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波瀾壯闊偉大斗爭。
慧生堤,1943年,皖中革命根據地不斷鞏固,具備了一定的財力,物力。是年七月,皖中行署成立皖中水利委員會,負責統籌根據地的水利建設,呂慧生兼任水利委員會主任。當是,黃絲灘江壩外灘地崩岸嚴重,嚴重威脅皖中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于是提出了退建新堤的施工方案,呂慧生親自主持該委員會及工程局的日常工作。后為表彰呂慧生在興建中做出的卓越貢獻,經皖中地區黨委批準,此段江堤命名為“慧生堤”。歷時已久仍是防洪的重要屏障。小隊來到慧生堤,放眼望去是一片好風光,堤壩的一側分別立著兩座牌匾和兩塊石碑,記錄著“慧生堤”的地圖方位、簡介信息以及歷史由來,同時也鐫刻著一段難以忘記的歷史。
活動結束,新四軍記憶追溯小隊被這些景點與遺址震驚與感染,使他們對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有了更加直觀更加清晰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對紅色文化的追溯和回顧,每一個人都要做到不忘初心,知史愛黨,深刻的認識到紅色政權的來之不易,弘揚紅色文化。
作者:新四軍記憶追溯小隊成員 馬超越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