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懷壯志,立功正當時”的慷慨號召,信息工程學院“紙在藝起”團隊于7月13日及7月20日分別前往沈陽博物館與南京民俗博物館對非遺剪紙文化進行相關調研,為搭建“紙躍人間——非遺互動保護平臺”收集多方面信息。
南京民俗博物館自3月6日起閉館改造,于7月18日再度開放,屆時一同開放 “時代匠心——南京青年民間藝術家創作展”,以全新面貌及豐富多彩的展出面向大眾。
城南“九十九間半”,南京的民俗特色與相應的非遺文化氣氛蘊藏其中。南京民俗館位于甘熙宅第中,甘熙宅第主要由四組多進穿堂式古建筑群構成。古建筑占地面積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400多平方米。整個建筑群南北交融,不但有“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雅致,也有北方“跑馬樓”的大氣。經過再次修繕,館內建筑大部分仍維持原樣,極富南京當地建筑特色。
圖1 南京民俗博物館館內景觀天井 董佳樑攝
眾多房宅坐落有致,每間小房都各有特色,部分圍繞非遺主題進行設計及搭建,精巧絕倫的剪紙作品張貼與屋宅之上,妝點著煙火人間。
趙詩恒大師與顧孝慈大師修復的“十竹齋信封”,信封上的畫面淡雅清新,栩栩如生,引得游客駐足觀望,細細思量,試圖從中窺探隱匿在紙面之下的歷史脈絡。
毆堅大師、張鈞大師等剪紙大師的作品也頗受歡迎,每件作品都將剪紙的技藝展現的淋漓盡致,精巧之余彰顯 每件作品獨一無二的風采。
圖2 團隊成員觀察非遺作品展-剪紙作品 董佳樑攝
同時在沈陽博物館,以剪紙形式呈現的雷鋒故事展,更是讓人印象深刻。這不單單是使雷鋒故事以另外一種方式留存與宣揚,同時也是剪紙這種非遺文化融入民眾生活的體現。
圖5 雷鋒主題剪紙作品 董佳樑攝
此次參展的圓滿結束為搭建“紙躍人間——非遺互動保護平臺”展開提供了必要保障,進一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的相關特點,提供了剪紙在各個領域以獨特方式呈現相關內容的有效見解,以此達到宣傳的目的。同時,收集到的必要知識,在后續團隊項目的開展中,能以更合理、恰當、有效的方式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宣揚提供助力,為非遺文化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人“記得住的鄉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習近平總書記“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的號召下,團隊成員堅信,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定能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增強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永遠記得“回家之路”
文編|張佳豪 韓鑫洋
圖編|董佳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