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了全面部署,強調“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2023年7月10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青春筑夢,吉往開來”三下鄉實踐團隊,走進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雙一村,對村內政策推行現狀、經濟發展情況、人民生活水平進行走訪調研和分析,探尋雙一村鄉村振興之路。

(圖為實踐團達到雙一村合影 沈可鑒供圖)
當日下午一點,在達到雙一村后,立刻前往村委會了解村內基本情況。通過和工作人員的交談,了解到雙一村最大的特色是水質優越,毛竹資源豐富。由于當地老齡化問題嚴重,絕大部分青壯年離開村子,去往大城市發展,該地政府對留守老人服務保障政策全面完善。以“幸福鄰里”為主要公益性服務中心,為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提供免費三餐,以及臺球室、棋牌室、健身房、兒童活動區等娛樂設施,每年會舉辦公益性的節日活動,提供免費的食材增加節日氛圍,例如打糍粑、包粽子等。并定期舉辦義診來確保老人身體健康。

(圖為實踐團與村委會工作人員交流 沈可鑒供圖)
雙一村毛竹資源豐富,在塑料制品還未普及的年代,雙一村以加工竹制用具為主要經濟來源,現如今只有竹編成為了最富盛名的藝術品,其他均已沒落。走訪雙一村的非遺夢熊竹編,了解到夢熊爺爺是竹編非遺傳承人,他編的竹編家喻戶曉,每家每戶都用著他編制的竹籃子竹簍子,不少外地游客也不遠千里慕名而來,曾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漢斯先生參觀,浙江省省長李強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親自來考察。
中國人喜歡竹子,不僅僅是因為古人歌頌其虛懷若谷高風亮節的品質,更多情感來自于自古與竹同居的煙火生活。在夢熊爺爺給實踐團展示竹編的工藝步驟時,不斷感嘆祖先對于萬物生命的感知力與創造力,以竹子的韌性編織出美妙的生活用具,也編造出更美好的生活。在非遺傳承人這一身份上,實踐團被“擇一事做一生”的執著感動,明白了竹編作為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需要在弦歌不輟,思接千載的傳承中,讓其變得更加芬芳醇厚,需要將其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凝聚民族精神,增加民族認同。

(圖為實踐團與夢熊爺爺交流竹編文化 李奇緣供圖)
在經過實踐團的調研整合資料,基于雙一村旅游資源豐富,推廣手段少;毛竹資源豐富,毛竹產業形式單一;村中年輕人多在城里發展,缺少新鮮血液;大眾缺少一個了解鄉村旅游資源的渠道等痛點問題,實踐團準備開發 “數字雙一”旅游資源整合平臺,利用互聯網推動鄉村振興事業。平臺基于用設計推動鄉村振興的理念,用當代大眾的審美整合雙一村的旅游資源,結合建筑和園林專業對雙一村的數字模型進行搭建,以VR或全景的形式展現,使大眾在線上即可查看雙一村的全貌以及農副特產等。

(圖為實踐團利用無人機觀察鄉村全貌 沈可鑒供圖)
因此,在采訪之余,實踐團還利用無人機觀察雙一村全貌,進行數字建模和VR虛擬現實場景制作。該項目能夠助力鄉村振興相關政策以有效推廣及合理利用;加快鄉村振興數據化科技建設;推動實現智慧鄉村、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農村特色旅游經濟產業發展,推動解決三農問題等。
此次下鄉,切實感受大學生助力鄉村發展,需要主動把自身夢想融入鄉村發展中,立足實際,從每一件群眾關心、牽掛的小事出發,沉下心、撲下身、扎下根,把小行動匯聚成大力量,用大力量成就大夢想,用我們的所學,回饋我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