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三下鄉前往紅色教育基地:懷緬遇難同胞,激勵吾輩自強
安徽工業大學學生赴南京紅色教育基地實踐隊開展紅色教育實踐。2023年6月28日,安徽工業大學的學生們為了豐富暑假生活,探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不忘歷史,自愿組隊前往紅色教育基地。他們的旅程來到了江蘇省南京市,參觀了著名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此開展紅色教育實踐。
南京,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擁有許多名勝古跡,如夫子廟、總統府、中山陵、明孝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雨花臺等。這次南京之行,主要是參觀紀念館,以此緬懷歷史,銘記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6月28日當天,實踐隊的小組成員站在了紀念館的門口,面對著黑色的大理石鑄成的金字塔和雕塑,原本一路上輕松愉快的氣氛突然變得莊嚴肅穆。所有的言語都被哽住,似乎無法用言語形容當時的心境和復雜的心情。紀念館前的警鐘上鐫刻著“敲世紀警鐘,祈世界和平”的十個大字,提醒著每一名有良知的中國人勿忘國恥,興我中華。
進入館內,實踐隊成員立刻被以生與死、悲與憤為主題的悲愴景象所震撼。那30萬遇難者名單墻,摸著墻上那一行行的名字,他們的心如刀絞。這些名字,是那些在短短幾個星期內,被日寇用槍殺、刀砍、毒氣、活埋、水淹等殘忍的酷刑殺死的無辜生命。
“萬人坑”遺址更是讓實踐隊成員久久不能忘懷。萬人坑里遍地都是尸骨,令人毛骨悚然,有些缺胳膊少腿,有些是還未出生的嬰兒。這些七零八散的尸骨,更加深了他們對歷史殘酷一面的認識。
進入展館,臺階兩側是書架,上面滿滿的全是檔案盒,盒子側面寫著名字,一個盒子代表著一個人,一個經歷了南京大屠殺的人。下了臺階,正對面是一塊大屏幕,上面滾動著的名字正是書架檔案盒上的名字。這些名字,是那些在南京大屠殺中失去生命的無辜者,他們的名字將永遠被銘記。
這次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實踐活動,讓安徽工業大學的學子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歷史的殘酷,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也更加堅定了他們的紅色信仰,他們會將這段歷史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記住這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場館內的大量的圖片、文物、文獻、視頻和仿真的場景均承載著人類歷史的記憶。回顧當年發生在南京慘絕人寰的歷史,我們亦仿佛深陷南京淪陷后的絕望與無奈之中。而抗戰勝利、日本投降、國際友人的真誠幫助以及對南京大屠殺的紀念的部分,讓所有參觀者肅穆安靜的同時,也讓大家深思和平來之不易,痛心之下更加珍視當今和平。展示廳的墻上印著日軍進攻南京前的行軍軌跡,日軍司令部下達的任務和日軍進攻南京的路線。看著日軍的進攻路線上一個個城市被攻破,不由令人心酸,這就是沒有強大地國家軍事力量的結果。墻邊的玻璃柜里陳列著南京大屠殺從開始到結束所保留下來的所有物證。其言辭雖然并無特別,但就其記錄的每個城市的作戰情況而言,每座城市都被鮮血所侵染。
此外,紀念館還舉辦各種教育活動和講座,有相關工作人員向公眾普及歷史知識,引導人們珍愛和平、反對戰爭。舉辦捐款活動和數字寄語活動,讓人們牢記歷史,珍視和平。還有許多海外華僑、友人捐贈影像資料,這些史實資料無不都更加佐證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實性。
從主館出來,就是一堵分別用漢語,日本語,英語和捷克語寫著“面對”的墻。希望各國真的能夠面對這段歷史,尤其是施害者。這段歷史不應該只出現在被害者的課本中,更應該出現在加害者的課本中,融入加害者的血肉里。面對歷史,才能面對未來。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決不能忘記中華民族的血海深仇,決不能愧對無數先烈和死難的冤魂,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需要有點精神的,落后就要挨打,這歷史的教訓太沉痛太深刻。我們中國人經歷了多少無數的苦難與壓迫,才取得今天的輝煌。今天起我們要努力學習知識,培養自己的科學素養,做有志有為的中國少年,只有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只有我們強大了,我們才能站得直、立得穩。讓我們為自己的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永不放棄夢想的執著與追求----讓偉大的祖國更加強大。
作者:范晨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