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三下鄉:鑄牢理論知識,宣揚民族團結
多彩大學生網烏蘭浩特7月26日電(通訊員 褚敏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踐是宣傳理論知識的最好方法。為了更好的了解我國少數民族人民對民族團結精神了解程度,更好的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響應習主席的號召。7月1日,安徽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民族團結·籽籽同心”暑期實踐隊的九名隊員首先來到了少數民族眾多的內蒙古地區,開展為期十天的暑期社會實踐,進行民族團結精神的宣傳活動。
參觀紅色基地,筑牢理論知識
為了能更好的開展民族團結宣講活動,實踐隊的隊員們沒有選擇直接盲目的開展宣講活動,而是選擇先了解該地區的歷史背景和紅色基地,以便接下來活動開展的效果更好,更具有特色。到達內蒙古的第一天,在提前聯系好的有關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隊隊員們首先來到了位于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五一北路的五一會址。五一會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區域自治運動在內蒙古偉大實踐的重要歷史見證,是展示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的重要陣地。它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后來,又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這是一座青磚建造的廳堂,因194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這里召開并宣告全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政權——內蒙古自治政府在此成立而得名。同樣,五一會址也作為中國共產黨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偉大勝利的象征,是展示內蒙古民族團結與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20世紀40年代內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翻封建統治,建立新生人民政權的豐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隊的隊員們從頭到尾,仔仔細細的參觀了整個五一會址,即使五一會址很大,隊員們走的很辛苦,但是對當地背景、歷史的渴望,以及接下來開展民族團結宣講活動的效果能更好,實踐隊的隊員們沒有停下腳步,堅持參觀了全部。
跟隨著相關工作人員的腳步,隊員們被深深的帶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時代的車輪緩緩行進,耳邊仿佛傳來毛主席、朱總司令對內蒙古人民取得解放和自由的深深的祝賀之聲,以及對蒙古民族與其他民族親密團結,掃除民族壓迫,共同建設新中國的殷切希望。在五一會址,實踐隊的隊員們看到了當年的草原人民不分種族、語言和背景團結在一起,共同奮斗,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的場景。這種團結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這讓草原人民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這也同樣向人們傳達著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實現中國夢離不開民族團結。
參觀紅色基地,找尋最優方式
參觀完五一會址后,實踐隊又來到了不遠處位于新橋東街的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這是一座再現內蒙古民族革命、民族解放歷史、民族區域自治進程、展現民族精神的紀念性展館;是新中國成立后少數民族地區興建的第一座全程反映民族區域自治的紀念性展館;也是內蒙古第一座民族解放紀念館。是內蒙古民族解放和區域自治的一個歷史見證,更是蒙漢各民族團結進步的一座豐碑。正因其特別的內涵,隊員們來到了此地,做進一步的參觀了解工作,以便展現更好的活動宣傳效果。
隨著工作人員的腳步與進一步的講解,隊員們不僅感受到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各民族之間的緊密聯系,也深刻體會到了民族團結對于國家繁榮與穩定的重要性以及這次宣傳實踐活動的必要性。同時,隊員們還了解到了更多當地曾經開展過的有關宣傳民族團結的活動方式,其大多都是以組織講座、發放宣傳資料和與游客交流等形式開展的,去向更多的人傳達民族團結的價值觀念,呼吁人們共同維護和發展跨民族團結之道。這也為實踐隊隊員們接下來開展宣傳活動提供了經驗。館內還通過豐富的歷史文物、圖片和多媒體向人們展示了各民族英勇奮斗與犧牲的歷史瞬間,讓人們更加深入了解了中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互助合作和和諧共生,這也向人們傳達著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理論和實踐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實踐隊該做的就是將理論知識實踐到活動中去,走近少數民族,了解實情,用最好的方式去宣揚民族團結精神,達到最好的效果,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將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為實現國家繁榮和諧的美好明天做出更大貢獻。青春的美好在于青年的永不停息,青年當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一份力量,為新時代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作者:褚敏麗 來源:安徽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