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龔文磊 韓前程)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培養廣大青年能吃苦,肯奉獻,敢擔當的品質。近日,宜春學院“學思踐悟二十大,紅色筑夢仙源行”政法學院、醫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團赴宜春市萬載縣仙源村結合當地實際需求,投身改善小“環境”,鑄就大“民生”事業,全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開新局,助力鄉村振興,為打造生態宜居、環境和美的仙源村貢獻綿薄之力。
紅色舊址煥新顏,革命精神代相傳
仙源村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卻有人間最樸素的純凈,遠離俗世的喧鬧,靜守一片人間別有天。仙源是以“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屹立不倒的紅旗”為主題打造的紅色名村。紅色的建筑和標識隨處可見,革命先輩們仿佛從未走遠,他們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永存人們心間。為保護紅色文化資源,用實際行動緬懷革命先輩,實踐隊成員在村干部的支持下,立即組織開展革命舊址周圍環境整治活動。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哼著悠揚的紅色曲調,扛上除草工具,實踐隊成員們精神飽滿、熱情高漲,沿著彎曲的小山路來到湘鄂贛省軍區舊址進行除草活動。勞作現場有條不紊,井然有序。“休息一下吧,接下來的工作交給我。”隊員們接過對方手中的工具,不分你我,接力而上。“你們鐮刀的用法不對,應該把刀盡量挨著地面割,用手拽著草,這樣才省時又省力。”一位熱心腸的村民為實踐團成員們講解和示范不同雜草的除草技巧。隊員們認真學會后,重新調整除草姿勢和動作繼續勞作,和村民們一起為保護紅色資源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七月的驕陽下,實踐團成員在野草叢間早已揮汗成雨。一刀一耙,一草一情,刀割雜草的聲音與隊員們相互間的鼓勵話語構成了一曲動人樂章。勞作之后,革命舊址再現昔日的紅色光芒?嗖豢,想想長征兩萬五,除草的過程固然辛苦,卻遠不及革命先輩們所經歷的艱辛磨難。無數的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廣大青年學生更應珍惜革命勝利果實的來之不易,繼承和弘揚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在火熱的青春實踐中建設美麗中國,共同守護好秀美鄉村的青山綠水。
圖為實踐隊成員正在除草。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龔文磊 攝
圖為村民教會實踐隊成員正確的除草姿勢。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龔文磊 攝
河清稻翠天遠闊,玉帶蜿蜒護村寧
走進仙源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一條小河穿村而過,嘩嘩的水聲襯托著村莊的靜謐。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推動下,垃圾分類的觀念和習慣逐漸深入仙源人心。實踐隊成員充分了解本地垃圾分類實施情況后,分頭開展行動,就衛生死角,開展枯枝落葉灑掃、白色污染物清理及雜物亂堆亂放整治等行動。同時,仔細檢查公共區域的服務設施,并及時開展力所能及的修繕。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街道附近撿垃圾。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陳敏杰 攝
一處的角落美,美的是點;村莊的環境美,美的是面。以“水”為筆墨,“莊稼”為宣紙,繪就碧水清流的鄉野生態畫卷。實踐隊成員們開展了一次“護河行動”。陣陣微風拂過,夾帶著泥土和稻田的清香,隊員們沿著河道周邊行走,感受到大自然濃郁的生命力,更加堅定自己保護河流生態環境的決心。隊員手拿鉗子、垃圾袋,沿著溪流搜尋垃圾,將溪流周邊撿拾的煙頭、塑料瓶、包裝袋等垃圾進行合理分類集中處理。在實踐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生命的綠色再一次沿著溪水流動而熠熠生輝。
圖為實踐隊成員清理河道垃圾。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程邦國 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勞動創造信幸福,實干鑄就偉業”。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秀美鄉村文化名片,是一項久久為功的巨大工程。實踐團成員在勞動教育中感悟紅色革命精神,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做勞動精神積極的倡導者和自覺的實踐者,為建設秀美鄉村鑄牢“自找苦吃”的精神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