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呼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關注并保護以古塔為代表的古建筑遺產,傳承中華文脈,河南城建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暑期三下鄉古建保護分隊于2023年6月25日前往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濱河大街對“吉祥密乘大樂林寺”進行實地調研。樂林寺始建于1993年,經
通遼市人民政府批準,,以原莫力廟為模型而建(又說該寺前身為莫力廟,移地重建)。1997年9月落成,總投資約800多萬元,占地面積約13500平方米。1997年,經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成為居民祈福活動的場所。是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同學們深入其中,將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為樂林寺的保護工作建言獻策。后期,同學們將持續關注樂林寺的保護工作,為保護古建筑遺產貢獻力量。
大樂林寺古建筑群是我國久負盛名的文化遺產,我有幸參與了河南城建學院大學生在該地進行的保護三下鄉調研活動,這次經歷帶給我很多難以忘懷的感悟和收獲。
首先,我意識到了古建筑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大樂林寺古建筑群作為一處具有數百年歷史的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然而,由于時間的洗禮和自然的侵蝕,許多古建筑已經面臨嚴重的破損和危險。通過實地考察和與當地村民的交流,我深刻認識到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應該肩負起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只有將古建筑保護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注重保護和傳承,才能讓這些古建筑繼續閃耀文明的光芒。其次,我體驗到了群眾對古建筑保護的熱情。在調研過程中,我和同伴們親身感受了當地村民對古建筑的熱愛和關注。他們對古建筑的歷史背景、建筑技術以及傳承情況了如指掌,并樂于與我們分享。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深深地被他們對古建筑的保護熱情所感動。這令我明白,古建筑的保護工作不僅僅是我們的責任,更應該和當地居民形成合力,推動保護工作的開展。只有通過廣泛動員,形成社會共識,才能將古建筑保護事業做得更好。
在這次調研活動中,我認識到了多學科合作的重要性。古建筑保護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建筑學問題,而是涉及到許多學科的綜合性工作。在調研中,我結識了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我們通過各自的視角和知識背景,共同探討古建筑保護的問題。這種跨學科的合作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也使我們能夠在實踐中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我們共同設計并制定了一份古建筑保護規劃,將多學科的力量融入到實際工作中。這次經歷讓我明白,只有通過多學科的合作,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
承我國的古建筑文化。
這次調研還讓我認識到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中,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參與古建筑保護的調研,我深刻地感受到社會責任的力量。在與當地村民交流的過程中,我看到他們對古建筑的熱情和執著,也看到他們期待我們的參與和支持。這讓我明白,我們作為大學生,不僅僅要在學術研究上有所成就,更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我們應該主動關注社會問題,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努力改善社會的現狀。通過參與古建筑保護的調研,我深刻體會到了自己的能力和責任,并且明白只有通過實際行動,才能真正地給予古建筑保護工作以實質性的支持。
總的來說,大樂林寺古建筑群保護三下鄉調研的經歷讓我收獲良多。我意識到古建筑保護的重要性,體驗了群眾對古建筑的熱情,體會到不同學科合作的重要性,并且認識到自己作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這次調研不僅僅是一次學習,更是一次對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的深入體驗。我希望將來能夠繼續參與古建筑保護工作,為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貢獻力量,讓更多人認識到古建筑的價值和意義。同時,我也希望能夠激發更多的年輕人對文化遺產的關注和熱愛,使我們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通訊員 劉世佳)

圖為隊員在當地參觀吉祥密乘大樂林寺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世佳供圖

圖為隊員拍攝的吉祥密乘大樂林寺,幫助后續分析大樂林寺的建筑結構和建筑特點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世佳 供圖

圖為隊員在當地詢問關于對古建筑保護的認識與建議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世佳 供圖

圖為隊員在當地對古建筑進行墻體測量并記錄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世佳 供圖
圖為隊員觀覽并記錄當地古建筑歷史,進一步了解古建筑的構造和歷史建成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世佳 供圖

圖為隊員正在匯總調研成果,交流對古塔保護認識和建議。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世佳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