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1日上海本輪疫情發生以來,上海的社區干部、市級機關公務員、駐滬央企黨員等均開始“向社區報到”,在自身所處社區發揮作用、協助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中,有一群敢于擔當的上海大學生,他們成為社區工作的一支重要補充力量。
3月26日,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第二黨支部黨員、2019級博士生王群龍投身社區志愿服務,他幫助所在社區鞍山八村居民做抗原檢測。早在10天前的3月16日,得知社區招募志愿者,王群龍第一時間報名,負責為行動不便的社區居民做好核酸檢測預約登記工作。
身穿防護服的“大白”工作比這個博士生想象得要辛苦很多——嚴密的防護服導致呼吸不順暢,雨滴讓手機屏幕操作失靈,突然的降溫又讓一整天暴露在外的“大白”瑟瑟發抖。
據悉,這名博士生曾先后主動向同濟大學及武漢、上海、無錫、西藏、青海、云南瑞麗等地捐贈了醫用酒精、緩釋消毒殺菌材料、醫用口罩、護目鏡、便攜式制氧機等。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蔡韻怡家住上鋼新村街道濟陽二村,她在校是班長,社區抗疫也沖在一線,負責指導中老年居民打開核酸檢測碼、引導核酸檢測順序。
(圖為蔡韻怡。華東師大供圖)
社區開展核酸檢測時突發情況多,檢測初期的效率不高。蔡韻怡發現,采用十人混檢方式,必須保證掃碼的一組十人在同一個點位上檢測,但居民往往會選擇兩個點位中較空閑的一個排隊,容易出現錯誤和混亂。于是,她主動來到檢測攤位前,通過站立位置的變化直接引導和指揮居民,規定動線,讓后半程的速度加快不少。
她每天的工作,是從上午8點集合一直站到下午4點解散。
上海財經大學大二學生潘旭淵所在的小區老外較多,他用流利的英語為外國居民答疑解惑,讓檢測隊伍又重新流動起來。這些精通英語的大學生“大白”,很好地安撫了鄰里們焦躁的情緒,讓身居異鄉的老外也豎起了大拇指。
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郭倩倪所在的小區,有不少居民因身體原因無法出門完成核酸檢測,需要志愿者協助醫生爬樓入戶為他們檢測。郭倩倪便承擔了這份工作。這個“大白”每天上上下下爬樓梯,常常汗流浹背。
在上海浦東康花街道某自建房小區,來自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9級英語(師范)專業的樓欣怡,靠著自己的“大嗓門”,在獨棟自建房的一條條弄堂間穿梭,通知居民有序出門到指定地點排隊進行核酸檢測。
樓欣怡的媽媽是一名居委會黨員,2020年帶著女兒一起參加一線防疫工作。今年,母女再次攜手參與防疫工作,兩個人各自在崗位上堅守。
上海政法學院警務學院本科生李夢施銘不僅自己在小區里做志愿者,她還號召媽媽和奶奶一起參與,“現在社區人手緊缺,我們一起去做志愿者,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