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大學子三路并進深入城鄉調研,為甬城血液保障獻策
為應對寧波市臨床用血量持續增長及季節性波動帶來的血液供應壓力,深入了解市民獻血意愿現狀與關鍵阻礙,寧波大學醫學部學子聯動寧波市中心血站,于7月1日至4日組成三支調研小隊,分赴核心商圈、居民社區及周邊鄉村,開展無償獻血意愿專項調研與科普宣傳活動,旨在為優化獻血服務提供科學依據。

(寧波大學學子在寧波市中心血站門口)
一、商圈調研:直面顧慮,科普釋疑
在寧波核心商圈天一廣場,學生們以“熱血寧波·甬愛無界”為主題,通過輕松對話深入了解人們對獻血的看法。調研揭示了該群體存在的主要顧慮,學生們隨即發揮專業優勢,進行針對性科普釋疑:
“怕疼/怕針頭”:學生們解釋,標準全血采集針頭確實比普通靜脈采血針略粗,但疼痛感在于進針的角度和速度,專業的醫護人員操作能最大限度減少不適。
“獻血影響健康?”:作為民眾對獻血的最大誤區,學生們結合醫學知識用通俗語言解釋人體強大的造血和代償能力,健康成年人一次獻血200-400毫升(約占人體總血量的5%-10%),通常在獻血后1—2天內血容量即可恢復正常,紅細胞數量在幾周內也能恢復至獻血前水平。規律獻血并不會損害健康,研究甚至表明可能對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益處(如降低血液粘稠度)。
“不知去哪獻/流程麻煩?”:介紹了寧波市中心血站的官方網站、公眾號等官方信息查詢渠道,可便捷查找固定獻血點和流動獻血車服務時間地點。說明標準流程(登記表填寫-健康咨詢與評估-快速血紅蛋白檢測等初篩-采血-休息與觀察)通常可在30-60分鐘內完成,強調規范化和效率。
“被謠言誤導”(如“免費獻血難優先用血”、“血源去向不明”):學生們明確告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及相關規定,獻血者及其直系親屬在需要輸血時享有優先用血權利。血液從采集、檢測、儲存到發往臨床,全程有嚴格的管理和追溯體系,確保安全透明,呼吁市民通過官方渠道了解信息,勿信網絡謠言。
“生活忙碌/信息斷層/隱私擔憂”:建議血站加強便捷預約、信息推送(針對不同年齡段渠道)和隱私保護政策的宣傳。部分居民也反映了對獻血榮譽“三免政策”享受門檻的看法。
一位參與交流的企業高管表示:“學生們講得很清楚,特別是關于健康影響和用血優先權的解釋,打消了我不少疑慮,有機會我會去嘗試獻血。”此次調研為針對性地向該群體開展科普和服務優化提供了依據。

(寧波大學學子在寧波市中心血戰辦公室與工作人員交流)
二、社區走訪:聚焦常住人口,破解參與瓶頸
江北區多個社區的調研團隊通過問卷和訪談,重點探究本地常住人口獻血率偏低的原因。前期從寧波市中心血站了解到,隨著醫療需求增長,寧波血液供應面臨壓力,需拓寬獻血者基礎,改變目前過度依賴高校學生群體的現狀。

(寧波大學學子在采訪眼鏡店店長)
“我們深入社區,就是要精準把握居民的真實想法和潛在需求,”團隊負責人毛佳寧強調,“寧波公益氛圍濃厚、市民素質高,通過科學引導,定能激發更多市民守護生命的熱忱。”
三、鄉村探訪:破除誤區,提升服務可及性
第三路團隊深入寧波周邊鄉村,專項調研村民獻血意愿,旨在摸清農村獻血現狀,提升參與度。調研印證了顯著的城鄉差異:農村獻血參與率明顯偏低。主要障礙源于村民普遍存在“獻血傷元氣”、“耽誤農活”等認知誤區,以及獻血服務網絡覆蓋不足、可及性差,學生們耐心解釋,獻血后短暫休息即可,不會導致“元氣大傷”或長期影響勞動能力,人體造血功能強大,科學獻血無損健康。


(寧波大學學子在寧波市江北區甬江村)
調研也帶來了希望:許多村民表示,若能更方便地接觸到獻血服務、優化點位布局并加強科普宣傳,他們愿意參與獻血。這些關鍵發現為政策制定提供了方向,寧波市中心血站表示,將依據調研數據,顯著增加前往農村地區的流動獻血車頻次,探索在中心鎮設立更便利的服務點,并制作更通俗易懂的科普材料,著力打通獻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四、青年行動:用調研與科普助力生命接力
從商圈的科普釋疑,到社區的需求摸排,再到鄉村的破除誤區和呼吁服務下沉,寧波大學醫學部學子運用專業所學,深入基層傾聽真實聲音。這場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調研實踐,展現了青年醫學生的社會責任與擔當。調研成果不僅為寧波市中心血站及相關部門的服務優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也為向更廣大市民普及科學獻血知識、營造更積極的獻血氛圍貢獻了力量,助力保障甬城臨床用血的安全與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