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在華夏大地被黑暗籠罩的至暗時刻,無盡的苦難如洶涌的浪潮,幾乎要將民族的希望吞噬。總有那么一群人,他們是無畏的勇士,是堅定的信仰者,以熱血赴使命,用生命鑄擔當,前赴后繼地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獻出寶貴生命,他們的事跡與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華民族前行的道路。吳宗馨烈士,這位來自常熟徐市南港橋的英雄,便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或許他并不知名,但一定值得我們銘記。他的故事承載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也成為激勵后人不斷奮進的精神源泉。
清明時節,細雨紛紛,如泣如訴,仿佛在為那些逝去的英烈們哀傷緬懷。我懷著崇敬與莊重之情,踏上了這片充滿紅色記憶的英雄故土,開啟了尋找紅色記憶、傳承革命故事的旅程,我希望能通過親身探訪和體驗,更加深入地了解吳宗馨烈士的生平事跡,感受那個峰嶸歲月的激蕩與豪情,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踏上這片英雄的故土,古樸的街巷蜿蜒曲折,像是歲月的脈絡,靜靜地訴說著往昔的故事。街邊斑駁的墻壁,歷經風雨的侵蝕,每一道裂痕、每一處剝落,都仿佛是歷史鐫刻下的印記。在常熟市檔案館,泛黃的文獻資料字里行間,皆是他為革命事業奉獻的熱血與赤誠;在徐市南港橋,河邊的老樹下,村民們時常圍坐在一起,口口相傳著吳宗馨烈士的故事。他們的講述,讓我逐漸勾勒出這位英雄的輪廓:他是一位有血有肉、充滿理想與信念的勇士。
我懷著敬畏之心,來到吳宗馨烈士紀念碑前。此時,天空中陰云密布,壓抑的氛圍更添幾分凝重。站在吳宗馨烈士紀念碑前,我心中涌起無限敬仰與感慨。這座紀念碑靜靜矗立在那里,莊嚴肅穆,像是一位沉默的巨人,靜靜守護著這片土地,也像在見證這片曾經用生命守護之地欣欣向榮的發展。碑身上的字跡剛勁有力,每一筆每一劃,都仿佛在訴說著他的英勇無畏與堅定信念。
吳宗馨出生于19世紀末的常熟徐市南港橋,雖家境普通,卻心懷救國救民的偉大志向。在那個風雨如晦、山河破碎的年代,他毅然投身革命,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融入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之中。全面抗戰爆發后,已過不惑之年的吳宗馨,毅然變賣15畝良田,全身心投入到抗日事業中。1940年,他當選為常熟縣人民抗日自衛會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兼任公益科科長,后又擔任常熟縣收租委員會主任,主管籌集抗日錢糧,為抗日事業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
1941年7月,日偽武裝對蘇常太抗日游擊根據地實施大規模“清鄉”運動。吳宗馨因叛徒出賣在支塘渡船橋被捕。敵人得知他主管錢糧,便對他威逼利誘,妄圖獲取錢糧下落。面對敵人的種種手段,吳宗馨橫眉冷對,堅守信念,不為所動。敵人見軟的不行,便露出了更加殘忍的本性。他們殘忍地將石灰水灌進他的體內,劇痛瞬間傳遍全身,試圖讓他屈服,但他依舊堅韌不拔,沒有泄露任何機密。隨后,敵人又將他送到城內預和醫院,企圖通過誘騙他治病來套取情報。然而,吳宗馨寧死不屈,以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守護著抗日錢糧的秘密。他獨自承受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直至犧牲在預和醫院,用生命詮釋了對國家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吳宗馨烈士的故事,是抗戰時期眾多英雄事跡的生動縮影,他的英勇精神和堅定信念,穿越時空,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是幸運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著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幸福生活。正因如此,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那些為我們負重前行的英雄們。我們要從烈士們的事跡中汲取力量,將革命精神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勇挑重擔,砥礪前行。讓我們共同努力,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紅色記憶,弘揚革命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讓英雄的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