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遞溫暖力量 點亮青春之光——一名大學生的寒假成長手記從母校講臺到農家灶臺,從書香滿溢的教室到煙火升騰的廚房,這個寒假,安徽農業大學2024級智能制造工程00后大學生劉偉用行動詮釋著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在知識與文化的接力傳承中完成了一場溫暖的生命教育。
薪火相傳篇:重返母校播種希望在年輪光斑的校園里,劉偉帶著精心制作的PPT站在高三教室的講臺前。當屏幕上出現“大學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的班訓時,臺下學弟學妹們的眼睛亮了起來。從課程設置到社團活動,從科研競賽到志愿服務,他用鮮活事例串起大學生活圖景,更將班主任當年激勵他們的“每個階段都要找到自己的北斗星”化作點點星光,照亮了即將高考的學子們前行的路。“看到他們認真記筆記的模樣,我忽然懂得了教育的真諦——傳承的不僅是知識,更是生生不息的熱愛。”劉偉在活動日志中寫道。
書香潤心篇:閱讀點亮童真眼眸大年初十的社區書吧,劉偉與志愿者伙伴們化身“故事魔法師”。當《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保爾修鐵路的片段通過情景劇重現,孩子們自發鼓起掌來;朗誦方志敏《可愛的中國》時,稚嫩的童聲與青年人的嗓音交織成動人的和聲。“每本書都像蒲公英,看似輕盈卻滿載希望。”活動現場,劉偉特意設計了“書籍漂流瓶”環節,看著孩子們鄭重寫下讀書心愿放進玻璃瓶,他深刻體會到:“知識傳遞的溫度,足以融化寒冬的冰雪。”
匠心傳承篇:解鎖舌尖上的文化密碼在霧氣氤氳的農家廚房,劉偉跟著奶奶學習制作傳統紅薯粉圓子。“水溫要魚眼泡”時下粉,揉面講究“三光政策”。這些口耳相傳的訣竅,在年輕一代手中煥發新生。雖然初次和面不是太稀就是太干,但在奶奶手把手的指導下,最終成型的透亮圓子讓全家年夜飯多了份特殊滋味。“原來柴米油鹽里藏著文化密碼”,劉偉感慨道,“就像熬制紅薯粉需要文火慢燉,文化傳承更需耐心守候”。
新年展望:做時代的追光者這個特別的寒假,劉偉用三個不同的身份完成溫暖接力——作為學長傳承理想之光,作為志愿者播撒閱讀之光,作為孫子守護傳統之光。“從接受者變成傳遞者,我讀懂了'光熱效應'的真諦。”站在新春的門檻上,這個年輕人許下心愿:愿每個人都能成為溫暖的光源,讓知識的力量薪火相傳,讓文化的溫度生生不息,共同編織屬于這個時代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