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金塘島的高處俯瞰,鋼鐵巨龍正以勢不可擋的姿態穿越海峽。巨型打樁機將直徑2.5米的管樁嵌入海底巖層,混凝土攪拌站晝夜不息地吞吐著建材,這座被潮聲浸潤了千年的海島,正經歷著滄海桑田的蛻變。
作為土木工程專業學子,寒假期間,我對中鐵甬舟高鐵金塘海底隧道項目進行了現場調研,在項目現場的實踐學習中,當我真正觸摸到施工現場滾燙的鋼筋水泥時,“砼”這個專業符號突然有了全新的生命維度,我深刻體會到課堂理論與工程實踐的深度融合,更對土木工程專業的社會價值有了全新的認知。
技術認知上得到全新理解。目睹灰鱉洋海域的智能打樁船作業,理解了北斗定位系統如何實現鋼管樁毫米級垂直度控制;通過工程師講解,認識到海底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系統對斷層、破碎帶的預判原理。學習到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嚴苛要求;摻入粉煤灰和礦粉替代部分水泥以減少水化熱,控制氯離子滲透系數低于1.5×10⁻¹²m²/s以抵抗鹽霧腐蝕。發現三維模型不僅能預演施工流程,還能自動計算鋼筋碰撞點等知識。
工程管理上得到全新感受。觀察到項目部利用潮汐表規劃海上作業窗口期:在每月大潮期間集中進行鋼圍堰安裝,小潮時段則安排陸地預制構件運輸。記錄到施工現場的“網格化安全管理”,每個作業區設置“安全島”,工人佩戴智能手環實時監測心率、位置。學習到泥漿凈化系統的運作,鉆孔樁產生的廢棄泥漿經旋流分離后,75%可循環利用,剩余固化處理成綠化用土。
職業認知得到全新重塑。曾以為設計圖紙是工程的終點,現場卻發現它只是起點,聽現場工程師介紹,因巖層裂隙發育,設計團隊需要連夜調整樁基深度,讓我明白土木工程師需要“動態設計”的能力。跟隨測量工程師李師傅在寒潮中監測混凝土入模溫度,他告訴我:“溫差超5℃就可能開裂,我們守的不是數據,是百年質量”,這種嚴謹讓我重新定義“工匠精神”。
在機器的轟鳴與海浪的咆哮中,我觸摸到了土木工程的溫度。那些曾以為枯燥的知識和公式,在支撐起跨海高鐵大橋的瞬間,變成了改變家鄉命運的杠桿。作為未來的土木人,我忽然懂得,我們澆筑的不僅是鋼筋混凝土,更是通往幸福的共富大道。當高鐵列車劃破海霧的瞬間,那呼嘯而過的不僅是速度與激情,更是一個古老海洋文明擁抱現代性的鏗鏘腳步。在這片沸騰的海域,每一粒砂石都在訴說,基建狂魔的傳奇,本質上是無數建設者對土地最深沉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