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鄉野”成員石節子駐村實踐心得(七):藝術為村莊服務,藝術為村民服務2024年7月12日下午,在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汪海燕書記與席曉勇書記的叮囑聲中,由董婕老師帶領的“筑夢鄉野”實踐團12人,離開西北師范大學前往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葉堡鎮石節子藝術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我與團隊成員們深入石節子村,與村民同吃同住,進行駐村實踐考察。此次實踐中我收獲滿滿,深切感受到“藝術為村莊服務,藝術為村民服務”這句話的份量。
當我們團隊一行人到達石節子村時,立即受到了村長李保元一家熱情且細心的款待,村長妻子會真誠地邀請我們坐在他們家的沙發上休息。董婕老師開始向村長一一介紹我們此次實踐的隊員以及我們在村里的實踐活動等,在熱火朝天的談話中,我們與村長一家漸漸熟絡起來。隨即董婕老師開始安頓我們團隊成員的住宿,親自帶領我們挨家挨戶進行入戶,查看學生們的住宿環境。在村民奶奶家入住的過程中,我受到了主人家極大的照顧與關心。每當我和隊員周成麗晚上回到奶奶家后,總能看到奶奶為我們點亮了一盞燈,奶奶親切地招呼我們,“娃娃們,回來啦!”房間桌子上,總能看到滿滿一盆新鮮水潤的桃子,每每這時,我們總會甜甜地喊著,“謝謝奶奶,奶奶您對我們太好了!”一天早上,奶奶說要去鎮上換小一號的衣服,話音剛落,給我們遞上家門的鑰匙,說到:“中午回來休息時,你們自己開門進來。”鑰匙拿在手上,心卻熱乎乎的,奶奶太信任我們了,竟然將家門鑰匙放心地交給我們。我想我會永遠記得這份信任,這份感動!
在一次交談中,現任村長李保元一直堅持說這句話,“沒有靳勒老師,外界不會有人知道石節子村。雖然靳老師走了,但石節子美術館我們要繼續做下去。”于是,村長沿著靳勒老師的來時路,繼續堅持帶領著村民朝著靳勒老師開創的藝術鄉建之路往前走。村長作為鄉村振興在場力量的一份子,率先探索養羊致富之路。其中有一天,我們跟拍村長以及在村長熟悉的環境中,對他進行采訪,過程雖然艱難,但是最終順利完成。實踐中,最為難忘的便是我們師生一行人一起跟著村長去放羊。村長雖然五十九歲了,但是腿腳異常靈活,在近七十度的山坡上趕羊如履平地。董婕老師由于擔心學生們的安全問題,讓村長指了一條相較平坦且安全的路。就這樣,我們師生一群人走上另一條路,浩浩蕩蕩趕去與村長匯合。一路上,我們呼吸新鮮的空氣,欣賞美麗的風景,山路雖崎嶇,心情卻怡然。很快,我們與村長匯合,不僅感嘆村長老當益壯。看著悠然吃草的羊群,師生一起體驗放羊的樂趣,一一與羊群拍照留念,將這難忘的一瞬間永遠定格。在放羊時對李保元村長的采訪中,村長談到,“藝術重要,藝術為村莊服務,藝術為村民服務,沒有藝術就沒有今天的石節子。”藝術推動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如自來水的接入和路燈的安裝,這些都直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藝術推動了石節子村的經濟發展,藝術的介入讓石節子村成為了旅游目的地,吸引了更多人前來參觀和體驗。藝術也提升了石節子村的文化氛圍和知名度,如舉辦“石節子花椒藝術展”“石節子電影節”等活動,讓石節子村成為了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眾多藝術家和游客前來,讓村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藝術形式,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養。在石節子村駐村實踐后,我深入了解了石節子美術館背后的故事以及藝術如何推動石節子村的發展之路。
通過此次駐村實踐,我不僅鍛煉了能力,還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董婕老師不僅僅在課堂上教書,更是在實踐中育人,我會更加珍惜在校學習的時光,在未來的實踐活動中,練好專業技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撰稿人:楊鈺慧
指導教師:董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