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直接關系到居民群眾的切身福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提高社區治理效能,關鍵是加強黨的領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計科先鋒團隊積極響應總書記號召,于2024年8月15日至20深入紅安縣多個社區,探索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和民生服務,實地感悟社區如何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黨建引領組織建設北門崗社區作為紅安縣的標桿社區,其轄區面積為1.5平方公里,居民9680人,曾獲得“2022年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和“全省百佳社區居民委員會”等榮譽。北門崗社區通過強化黨的建設,顯著提升了基層社區服務效能。社區內設有28個小區黨支部、118個黨小組,并選聘“兩長四員”428人,從“群龍無首”到“核心引領”,小區建設從“簡單粗放”到“精準精地”,實現了黨的領導末端覆蓋,打通了聯系服務居民的“最后一百米”。每個月分別會同小區黨支部書記、兩長四員及居民代表連談,共同協商急愁難盼的問題,實現了社區、小區、業委會、物業四方聯動。

金橋社區在黨建引領下,展示了另一番風貌。社區堅持發揮黨組織的領導作用,通過細化黨支部架構,充分發揮黨組織聯系基層群眾的作用,并選樹身邊典型,讓身邊人帶動身邊人,以示范引領帶動更多居民參與社區建設。

園藝社區則面對“村改社區”的轉型挑戰,社區積極發揮黨組織的模范帶頭作用,“村改社區”工作推進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通過黨建引領,確保廣大居民享受社區管理和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雙重幸福”。
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走訪社區過程中,宣講團了解到北門崗社區曾在2017年被認定為“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那么該社區如何在短時間內成功轉型為“全省百佳社區居民委員會”的呢?制定科學方案,注重理論指導,創新協商途徑,強化黨建引領,這四點就是他們交出的滿分答卷。社區結合實際工作,實行小區議事,解決了“誰來議”“議什么”“怎么議”的三個關鍵環節。注重理論與實際結合,尋求專業人員支持,面對繁雜的實際治理情況,北門崗社區人們充分發揮治理智慧,創新協商途徑,通過選聘“兩場四員”等強化黨建引領,從而進一步激發社區活力。

金橋社區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通過志愿服務連接單位組織和黨員群眾,建立了社區的黨群連心橋,真正做到用社區干部的耐心、熱心和誠心換得居民群眾的開心。

園藝社區則創新建立了“零工驛站”,通過“就業+社區”模式,由縣人社局統籌協調、出臺運營和獎勵機制辦法,城關鎮人民政府提供場所、兼職工作人員,縣總工會“愛心驛站+零工驛站”雙驅動,形成更加規范的建設新模式,架起了社區靈活就業人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橋梁,切實打通了社區就業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黨建引領民生服務在走訪過程中,宣講團發現紅安社區普遍面臨人口老齡化和留守兒童兩個問題。對于老齡化問題,社區注重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并行。一方面積極推動社區食堂建設,改善居家老年人“吃飯難”問題;新開設鄰里食光惠民食堂,解決老年人就餐難、就餐貴的問題。另一方面社區組織中老年婦女舞蹈隊,每月進行紅色演出,邀請社區老人觀看或參與演出,為老人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時,針對留守兒童問題,社區依托書屋文化陣地,先后開展了文體游戲、防溺水知識、手工繪畫、“掃黃打非·護苗”活動、版權保護等特色課程,切實解決社區居民暑期帶娃難、社區留守兒童“看護難”問題。如北門崗社區書屋“護苗2024”專項行動,倡導未成年人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學習和傳承優秀文化,自覺抵制侵權盜版和黃、非出版物。
從“護幼”到“養老”,社區不斷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交出了令人民滿意的答卷。


本門崗社區工作人員王曼分享道:“以社區黨建引領的治理和民生服務,真正做到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核心目標。計科先鋒團隊在走訪社區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黨建引領扎根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的生動詮釋。展望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入基層,體悟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征程,砥礪前行,不忘初心,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