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感悟“千萬工程”背后的實踐偉力,浙江農林大學探索“千萬工程”的“雙碳足跡”——紅色GIS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于6月26日至7月28日赴杭州市臨安區、湖州市等地,圍繞“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主題,深刻領悟“千萬工程”經驗中所蘊含“綠色發展”的生態理念、“久久為功”的奮斗精神。
“碳”覓生態,暢想未來
實踐團先后前往浙江省湖州市浙江大學(長興)農業科技園、桐鄉市華騰石灣未來牧場、平湖市中國鄉村低碳文化科普館等地開展調研學習,深入了解“三農”、體驗農業現代化,學習鄉村振興相關知識,為后續實踐的開展做準備。
傳低碳文化,講生態故事
實踐團赴杭州市臨安區黨群服務中心,帶領小朋友們一起開啟生態之旅,利用廢棄的紙張、紙板等材料,開展生態種子畫創意制作和生態主題宣講,講解“千萬工程”背后的“和美鄉村”變化、“雙碳戰略”背下的低碳節能生活方式,鼓勵大家樹立低碳意識,傳播低碳文明風尚。
尋太湖源頭,望振興之路
實踐團赴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杭州市臨安區太湖源鎮指南村鄉村振興館、文化禮堂調研參觀。從古姓、古塘、古樹、古祠等“七古”特色,到“文化殿堂,精神家園”的新時代人文內涵,實踐團成員了解到指南村的發展歷程,指南秉持“大寨精神”探索“特色山貨”,結合地域特色建設“紅葉小鎮”,成為華東首個全景式“生態創意型”新鄉居生活示范村,吸引了大量游客來到指南、游在指南、住在指南。
訪紅葉指南,走綠水青山
實踐團在指南村當地展開走訪調研,了解了游客、村民對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認知情況,并詳細記錄關于鄉村振興的評價和建議。“污水用于排放是污染,用于灌溉就是資源”,村民向實踐團成員們介紹了挖渠和修建梯田的方法,并且一起參觀了梯田和污水處理站,講解了氮磷高效資源化回收利用系統。梯田在調節周邊生態的同時,也為指南村帶來了旅游經濟。
遍歷天目之麓,播撒希望之種
實踐團赴杭州市臨安區天目山自然情境教育營地,面向來自全國各地的營地學員,開展“碳覓竹夢”生態宣講,介紹了由浙江農林大學周國模教授團隊創作,榮獲梁希科普作品一等獎的《我是吸碳王》科普讀物,通過漫畫書形象講解了生物降碳以及循環利用的概念。在講解過程中,小朋友們踴躍發言、思維活躍,和授課老師積極互動,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學習了環保低碳知識。
覓於術源地,話和美鄉村
實踐團赴浙江第二批省級農村引領型社區,於術發源地和道地種植區——杭州市臨安區於潛鎮朱灣村,在東山塢—朱灣於術生態農場、八都書院等地展開參觀,了解了農場“庭院經濟”:生態化微循環模式、碳標簽及低碳有機農場三大核心技術。在交流座談會上,實踐團成員學習了朱灣村的生態鄉村發展規劃,通過鄉企合力,帶動百姓共建、共發展、共享成果。
以青春之名,傳紅綠薪火
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下“和美鄉村”的“善治圖景”,用腳步丈量“千萬工程”引領下的“蝶變之路”,紅色GIS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自然,走進科學,躬耕實踐,將“雙碳”理念融入教育之中,未來,實踐團成員將繼續走向農業農村的廣闊天地,讓青春在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圖/紅色GIS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
文/紅色GIS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