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在指導老師劉碧強、葉勇、段鍇豐的帶領下,福州大學“深入黨紀研習,傳承紅韻清風”實踐隊來到長汀縣南山鎮橋下村調研參觀,重訪紅軍長征路,感悟軍民魚水情。

(圖一 實踐隊成員合影)
實踐隊有幸邀請到長汀縣南山鎮橋下村干部謝長水參與到本次的參觀學習中。在參觀過程中,南山鎮橋下村干部謝長水深情回憶了兒時在村中嬉戲的場景,并特別提及“為保衛長汀蘇區而戰,打倒屠殺工農匪徒”這幅標語,據村中老紅軍謝俊輝介紹,這條標語是當年松毛嶺戰斗期間留下來的,同時他強調,村政府應承擔社會責任,響應國家號召,促進紅色革命文化傳播。恰如“閩地青松南山立根深葉茂,汀江碧水橋下行源遠流長”不止揭示該地的悠久文化,還提醒人們要時刻銘記歷史,傳承紅韻清風。直至現在他們仍然堅定地保護這些標語,以銘記那些曾經的光輝歲月。在聽完介紹后,實踐隊隊員對這里蘊藏的紅色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圖二 村干部為實踐隊講解壁畫標語)
南山鎮橋下村,昔日汀南支前模范,坐落于長汀與連城交界,緊鄰紅軍長征的起點重要起點中復村。這里不僅銘記著第五次反圍剿與松毛嶺戰役的烽火歲月,更是劉少奇、朱德等革命先驅戰斗過的地方,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實踐隊深入探訪了橋下村的紅色遺跡:紅二十四師舊址、戰斗遺址及紅軍標語群,每一處都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與輝煌,村中紅色圖書館和紀念碑,更是成為了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場所。 1934年,松毛嶺保衛戰在此打響,蘇區人民與紅軍并肩作戰,生死相依,共譜壯麗詩篇,展現了軍民魚水情深,為蘇維埃政權獻出了無私熱血。

(圖三 實踐隊參觀育成公祠)
在橋下村紅色氛圍的熏陶下,為深化紅色廉潔教育,劉碧強老師在該地的紅色圖書館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小課堂。劉老師介紹的書籍中,《紅色家規》與《長征從這里出發》共繪紅色廉潔文化,讓人受益匪淺。前者展現老一輩革命家嚴于律己、廉潔奉公的家風,后者則追溯長征路上的艱苦卓絕與清廉作風。劉碧強老師概括到兩本書共同詮釋了共產黨人堅定的信仰與清廉本色,激勵后人傳承紅色基因,筑牢廉潔之基。這些故事不僅激勵了實踐隊隊員,也與橋下村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相得益彰。

(圖四 劉碧強老師開展小課堂)
跟隨著村干部,實踐隊隊員還深入體會了橋下村的民俗文化和非遺傳承,壁畫、涼笠的一撇一捺,一編一織間,描繪出的是那濃厚的軍民情,傳承著的是那絢麗的文化史。在育成公祠前,隊員們駐足瞻仰,這座清代古跡不僅是革命圣地、紅二十四師駐地,更是松毛嶺保衛戰見證地,古賢遺跡如雪舞,穿越千年勢更雄,歲月無情人有韻,風采依舊傲蒼穹。為進一步緬懷先烈,學習先烈事跡,實踐隊前往瞻仰烈士紀念碑。
(圖五 實踐隊前往瞻仰烈士紀念碑)
探訪過程中,實踐隊還了解到橋下村在鄉村振興方面的積極探索。正如村書記所說的不忘本來,方能開辟未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人民利益的代表,革命時代如此,當今時代亦是如此!該村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以打造美麗宜居鄉村為目標,全面升級村規民約,緊抓發展機遇,強力推進“兩制一拆”與人居環境整治。同時聚焦于產業興旺,深挖本土資源潛力,村黨支部發揮引領作用,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科學規劃,精心部署,村干部率先垂范,引領村民投身于特色農業熱潮中,如油茶與百香果種植,生動詮釋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綠色發展理念,共同繪制了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圖六 實踐隊探訪油茶加工廠)
此次調研參觀活動不僅讓實踐隊隊員對紅色廉潔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見證了橋下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堅定步伐。長汀縣橋下村將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這不僅是對中國革命史上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對實現共同富裕偉大目標的生動實踐與創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