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島古建永留存 ——金融管理學院“海韻古居,浙域新美”舟山金塘鎮實踐團赴浙江舟山定海
2024年6月29日至7月1日,金融管理學院“海韻古居,浙域新美”暑期社會實踐團在校、院團委“美麗浙江建設”主題號召下,走進舟山市定海區開啟暑期實踐活動。在近三天的行程中,團隊依次走訪定海古城、白泉鎮民居等地特色古建老宅。
古建保護煥發新生,歷史文化璀璨再現
近年來,定海區政府高度重視對海島古建筑的保護,將其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一環。其通過微改造、微更新等方式,對東、西大街沿街等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精心修復。在一系列政策引導與實際行動下,定海區在保護和傳承海島建筑文化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實踐團在走訪劉鴻生故居時,有幸采訪到著名的古建筑保護專家傅勇老師。“越是自己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采訪中,傅老師的話深刻揭示了定海古城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義,古建筑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保護好古建筑就是保護好我們的歷史和文化。
白泉鎮的家族從宋朝開始,至多有四百年的歷史,因當時保護意識不夠,許多建筑遭到破壞,而王氏民居是白泉鎮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老宅。實踐團跟隨翁源昌老先生的腳步前往調研,在調研中,他強調海島建筑不僅是當地居民生活的載體,更是海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同時,實踐團注意到許多古建筑正在進行修復,其中包括王順成住宅、奎光閣、許氏民居等。舟山市政府計劃預投資4.7億元人民幣,完成定海古城“文房四寶”項目以及東大街等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工程。
東大街作為定海古城內能夠真實反映海島營城格局和歷史人居風貌的重要區域,已被認定為浙江省第七批歷史文化街區。舟山市特在此街區采取“微改造”理念,科學指導街區的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工作。這一認定不僅凸顯了街區的文化價值,也強調了保護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古建筑新生命 探索保護與利用新模式
實踐團走訪了王順成住宅、王克明故居、朱家大院、許式老宅等古建筑,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精湛的工藝技術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了古時民居的建筑構造形式。
舟山名人館以及藍理紀念館通過展示舟山歷史名人,講述海島城市的輝煌歷程,展示傳統建筑的獨特魅力。中、西大街作為定海古城內最早形成的街巷之一,保存了較為完好的傳統建筑風貌,是舟山歷史文化的縮影。劉鴻生故居作為定海區文物保護單位,其修繕和開放不僅緬懷了劉鴻生先生的創業精神和愛國情懷,也展示了海島人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在調研過程中,實踐團發現部分古建筑已得到修繕與保護,但仍存在自然侵蝕、人為破壞等威脅。為此,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保護政策與法規,并加強監管與執法力度,確保古建筑得到妥善保護。
古建筑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定海區政府和舟山市政府積極推進古建筑的保護,通過政策引導和實際行動,保護和傳承了海島建筑文化。未來,應繼續探索古建筑保護與利用的新模式,加強宣傳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讓古建筑成為美麗鄉村的亮麗名片和獨特風景線。
作者:陳青楠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