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促新生,漁旅共發展
在海浪的拍打聲中,陽光鍍上一層金色,微風輕輕拂過臉龐,帶著海的清甜味道,時刻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寧靜。在東營這片廣袤的濱海之地上,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院“情系三農”實踐隊的實踐成員隊員們在紅光新村開展了實地調研,共同了解了漁旅融合為這個漁村帶來的全新活力與巨大改變。
漁網輕舞 , 波光粼粼 , 在東營這片富饒的水域 , 漁旅融合的序曲悄然奏響 。 它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模式的創新,更是鄉村發展的新篇章一幅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麗畫卷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 , 鄉村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愈發加快 。 在眾多探索路徑中 , 漁旅融合成為了一種創新性的嘗試 。 而東營的紅光新村通過融合漁業資源與旅游產業 , 不僅促進了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 還為鄉村帶來更多的旅游價值和經濟收入 , 推動鄉村經濟全面發展 。
走進漁村,感受漁業氛圍我們首先來到了特色旅游村莊紅光新村,映入眼簾的是煥然一新的裝飾風格。木質的魚類樣式的圍欄,特色的海邊獨立木屋,整潔清新的街道綠植,奇特而又協調的配色撞入我們眼中。我們了解到村民們借用生活元素,在村內對漁民生活化的場景進行了景觀刻畫,穿插了漁家景墻、漁家曬網、海藻亭等景觀元素,不僅更好地像游客們體現了漁民生活特色景觀,還有效提升了村容村貌,美麗漁村形象深入人心。撬動了游客情緒價值的釋放,復游、帶親友來游、做義務推廣者比比皆是。美麗漁村成功走出了一條文化鑄魂、旅游賦能的融合發展之路。
圖為實踐隊員在整理漁網。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翟雨菲 供圖
訪談村民,了解改變道路接下來的路程,我們找到了幾位正在街邊閑聊的村民。陣陣微風吹動著他們的白發,每個人的臉上都是滿足的笑容。在交流過程中,我們了解到近些年紅光新村漁旅融合為他們帶來了極大滿足感。一位老人喜悅地說道,“多虧了政府的好政策,我們村子現在就算不出海打漁也能過上好日子啦!”紅光新村深挖漁家在地文化,以漁村、漁俗、漁趣等“漁文化”為切入點,塑造了“渤海漁村”特色文旅品牌,持續推動漁文旅融合。在村民們的口中,我們了解到當地政府致力于將傳承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旅游融入活動,真真正正的讓村民們體會到了改革的好處,為村民們帶來了摸得到的收入,看得見的發展。這些改變,不止讓漁民心里有底,更讓游客們看到了國家隊基層群眾的扶持,看到了祖國的堅持與人民的幸福。
圖為實踐隊員與村民交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胡澤奧 供圖
體驗趕海,研究旅游新篇在村民們的引導下,我們前往了該村的“漁場”。在海岸,映入眼簾的事一塊塊排列整齊的鹽田。凸起的田埂包圍著一洼洼海水,據介紹,這是當地的曬鹽特色,也是一大旅游招牌。在鹽田的旁邊,是向前延伸看不到頭的鹽堿地和淤質海灘:紅色海藻漸變至綠色遍及鹽堿地構成一到美麗的風景線,而在海灘下隱藏的,是美味的蛤蜊和蟶子,許多游客慕名而來親自踏入海灘體驗一番獨特的趕海之旅。而當地趕海特色“拖拉機”載著一車車的旅客前往海灘深處探索更奇特的美食與風景,當地村民熱情的教授著旅客趕海的技巧。在岸邊,我們遇到了剛剛下海打撈海蜇歸來的村民,他熱情的像我們展示自己所收獲的海蜇,并告訴我們傍晚趕海拾貝的高潮時間,熱情的向我們介紹當地有名的海鮮。岸邊立著漲落潮的智能電子時間表,為遠道而來的旅客們提供了最大的便利。短短幾小時的海邊之旅,讓我們感受到了當地村民的熱情,也向我們又一次展示了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圖為實踐隊員體驗特色趕海。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張曉琳 供圖
實踐時光如白駒過隙,但村民們勤勞的身影,滿足的笑容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中。在這場實踐中 , 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漁旅融合政策的巨大優勢。我堅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更應該持之以恒地應努力前行,砥礪前行,向著那未知的遠方探索。挑戰這一場漫長旅程,但正是這樣的挑戰,激發了我們的斗志和激情。我們應以勤奮的姿態,迎接每一個黎明和黃昏,用汗水和智慧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通訊員 馬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