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際領悟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學校是如何將民族文化傳播和傳承的意識觀念貫徹至學生的具體課堂和校園活動中,6月1日至6月21日,廣西師范大學“民族繪本研究”團隊前往北海市海城區第三小學和北海市銀海區第二小學,實地采訪和發放問卷,雙向收集,既觀摩示范小學的優秀教育方案,也深入學生和家長群體,記錄優秀民族文化教育的反饋情況。在收集實踐材料的基礎上,為團隊民族文化繪本課程設計提供建設性方案框架。

此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首先到訪北海市海城區第三小學。據悉,市非遺中心曾聯合海城區第三小學舉行非遺傳習基地揭牌儀式暨“山口杖頭木偶戲進校園”簽約儀式。活動負責人表示舉行該校園活動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具體的認識,切身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并增進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海城區第三小學將文化滲透在學生具體活動中的教育方式,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綜合部部長韋玲玲曾表示“校企雙方本著互惠雙贏的理念現‘非遺進校園’向‘非遺在校園’轉變。”團隊成員到達后,在學校接待人的介紹下參加了海城區第三小學的一堂民族文化教育示范課堂。接待人表示,該課堂是不同于之前“非遺在校園”的校園活動的,而屬于“民族文化進課堂”,使得學生學習與民族文化進行更直接的接觸。課堂上學生們積極回答問題,課堂氛圍熱烈。

團隊成員不僅觀摩課堂,還與學生開展親密交流。該示范課堂采用小組學習方式,團隊成員參與其中,了解本課堂的民族文化教育主題。課堂的主要內容是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課本中的一篇文章。團隊成員發現教師讓學生從基礎字詞開始學習,而課文的字詞出現“文化”“民族”“中國”等字眼,教師表示這正是最基礎的民族文化滲透方式。結束示范課堂的觀摩之旅,團隊成員對校外的高年級學生和家長開展隨機問卷調查。學生和家長都認真填寫問卷,從問卷中提取的可量化數據將成為團隊后期研究繼續發展的直接性支撐材料。
通過此次調研,團隊成員不僅親身體驗了民族文化教育主題課程是如何開展的,而且與學生進行了學習交流,對團隊成員后期從學生角度出發設計繪本課程有重要作用。
文/藍博雯
攝/楊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