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數字化浪潮下,新媒體平臺的蓬勃興起不僅重塑了信息傳播的方式,更為非遺的活化傳承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秦腔,這一源自西北大地的藝術瑰寶,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與機遇,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中煥發生機,已成為一個亟待探索的重要課題。為深刻洞察秦腔文化的傳承現狀與挑戰,探索新媒體背景下秦腔文化的破圈路徑,西安交通大學“黃土之聲”實踐團于7月17日至18日前往陜西省寶雞市進行了調研,致力于為新媒體下秦腔文化的傳承及發展貢獻青春之力。
參觀調研:觀展覽沉浸式體驗,品味秦腔文化之韻7月17日上午,團隊成員前往寶雞秦腔博物館參觀學習。寶雞秦腔博物館于2024年2月正式開放,已成為保護、發展、弘揚和傳承西府秦腔文化的新名片。通過服飾配飾等實物展出、圖文介紹、多媒體交互等形式,成員系統學習了秦腔的起源、發展、傳承與振興,領略了其聲腔與表演特色,體會到了秦腔文化的獨特魅力。
圖 1-成員參觀秦腔博物館
訪談交流:訪新媒體下傳承現狀,聆聽秦腔發展之聲為探究秦腔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承狀況及其所遇機遇與挑戰,團隊成員聚焦于劇團的新媒體技術應用與宣傳、創收、傳承之間的關聯,分別前往秦腔起源地鳳翔岐山兩地劇團開展實地調研,并與劇團負責人進行了深度訪談。
首站,團隊造訪了寶雞市鳳翔區人民劇團,并對團長王新讓先生進行了采訪。據王團長介紹,鳳翔區人民劇團成立于1934年,歷史悠久,近年來在維穩運營的基礎上,正積極推廣秦腔文化,如開展沉浸式戲服體驗活動以吸引年輕人關注,打破聽眾老齡化的現狀;又如常態化開展戲曲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活動,以拓寬秦腔的受眾基礎。目前劇團演出場場爆滿,演員也會在個人新媒體賬號上直播,宣傳秦腔表演。
但與此同時,劇團發展也面臨兩大挑戰。首要難題在于演員和編劇人才的匱乏。這一困境既源自秦腔專業人才總量的縮減,又因基層劇團向企業化轉型后,人才招募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另一大挑戰則體現在新媒體應用的不足上。開設如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自媒體平臺官方賬號時,需要得到政府相關部門批準,程序繁瑣且耗時較長;加之日常直播需配備專業設備,劇團因資金緊張而難以承擔高昂成本。因此,鳳翔區人民劇團至今尚未開設官方新媒體賬號,這無疑成為了劇團在宣傳推廣方面的一大短板。這也正是劇團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
隨后,實踐團成員前往秦腔另一發源地寶雞市岐山縣劇團進行調研,采訪了劇團負責人徐主任。岐山縣劇團創建于1951年,隸屬岐山縣文旅局,在西府乃至關中地區頗有影響力。相較鳳翔區人民劇團,岐山縣劇團在新媒體應用上更為活躍。劇團于2024年1月開設了名為“岐山縣劇團”的官方微信視頻號及抖音賬號,全網粉絲數突破一萬。據徐主任介紹,劇團的每一次演出均會在上述新媒體平臺進行直播,既拓寬了市場,提升了知名度;也激勵演員提升演出質量。未來劇團也計劃繼續利用新媒體宣傳,與文旅結合開展演出,以擴大秦腔藝術影響,推動其傳承。

圖2- 采訪劇團徐主任
此外,兩地劇團均提及了陜西省推出的省級平臺“秦嶺視云”APP。通過該平臺直播“惠民演出”,既便利了觀眾,也惠及了劇團發展。
問卷調研:線上線下問卷齊發力,探尋秦腔傳承之計為分析不同群體對秦腔文化的認知和參與度,評估新媒體對秦腔文化傳承和當地經濟發展的潛力,實踐隊設計了涵蓋基本信息、新媒體背景下秦腔傳承現狀與發展前景三大部分內容的調查問卷,線上線下同步發布,以獲取更為全面的調研結果。
調研發現,寶雞市區民眾雖普遍知曉秦腔但了解不深,外地人更表示“聽不懂”。而在秦腔發源地鳳翔區、岐山縣,民眾了解度更高,觀看頻率也更高。這表明地區因素顯著影響秦腔文化的認知度,其傳播與影響力受區域和語言限制,尚未成為大眾普遍娛樂方式。
綜合調查結果發現,將秦腔與游戲結合、利用直播和短視頻宣傳、進行趣味性二次創作能夠有效提升關注,受訪者傾向于在抖音、快手、小紅書和B站等短視頻與綜合化社交平臺瀏覽秦腔相關內容。因此,預期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將有助于秦腔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結語秦腔是陜西人的文化瑰寶,更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此次調研不僅是一次對秦腔藝術現狀的深入剖析,更是一次新媒體時代下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的積極實踐。團隊成員以青春之名,肩負使命,用鏡頭記錄,以筆觸描繪,致力于探索出一條適合秦腔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中茁壯成長的路徑。未來,通過科技賦能與文化創新的深度融合,秦腔這一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定能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古老的藝術之花也會在新媒體的沃土上絢爛綻放,續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