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青少年網絡行為對其非認知能力的影響日益受到關注。為了深入了解這一現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的一支師生團隊近日赴眉縣橫渠鎮西寨小學開展實地調研,探討網絡行為與非認知能力之間的關聯及影響機制。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的一支師生調研團隊,赴眉縣橫渠鎮西寨小學開展網絡行為對青少年非認知能力影響及機制研究的實地調研。此次調研旨在了解青少年網絡行為現狀,探討網絡行為與非認知能力之間的關系,為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科學依據。
調研團隊首先對眉縣橫渠鎮西寨小學的在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在網絡使用、網絡社交、網絡游戲等方面的行為習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該校學生在網絡使用方面表現出較高的活躍度,其中社交和游戲是主要應用場景。
隨后,調研團隊對部分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以了解網絡行為對他們在注意力、自控力、情緒調節等方面的非認知能力的影響。訪談中發現,過度沉迷網絡社交和游戲的學生在這些非認知能力方面表現較差,而適度使用網絡的學生則相對較好。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團隊還觀察了學校的網絡教育環境,與教師和家長進行了訪談,了解他們對青少年網絡行為的看法及引導策略。訪談中,教師和家長普遍認為,網絡行為對青少年的非認知能力有一定影響,但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和教育孩子正確使用網絡。
針對調研結果,調研團隊表示,網絡行為對青少年非認知能力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個體差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為了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共同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家庭教育:家長要關注孩子的網絡行為,引導孩子合理使用網絡,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
2.學校教育:學校應加強網絡素養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溝通和交往能力。
3.社會環境:社會各界要共同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加強對不良網絡信息的監管,推廣有益于青少年成長的文化產品。
此次調研為網絡行為對青少年非認知能力影響及機制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這一現象。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為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議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