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B站視頻《我:畢業5年,存款5000她:中傳碩士,火鍋店保潔》一夜爆火,短時間,新聞專業被推向風口浪尖。同年6月,考研指導名師張雪峰在一次直播中勸學生不要報新聞專業,稱“閉上眼睛隨便報一個專業,都比新聞學好”,引發了巨大爭議。被罵“雞肋”的新聞學專業,到底冤不冤?在眾人唱衰新聞學專業的時代,媒體人如何看?我們采訪到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主創、青年媒體人王吉星。
他面對新聞專業被貶低的現象,一直有一些思考:
新聞專業被稱“天坑”專業,是一種被妖魔化的認知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目睹了社交媒體的更新迭代,新興的媒介形態給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等媒介形式以顛覆性的沖擊。“人人都成為記者,人人都可以發聲”,新聞的專業行業壁壘在下降,疊加目前我國整體就業形勢嚴峻,必然會使新聞這一學科涌現出一些問題和爭議,但有一些觀點是被妖魔化的認知。
比如常見的“新聞無學論”就是新聞專業被妖魔化的一種典型認知。王吉星的看法卻恰恰與此觀點相反,他認為新聞一定是專業領域的新聞。他多次引用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告誡總臺媒體人的一句話:“做記者,不做花花草草的記者,要做厚重的專家型記者”。
王吉星說:“財經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涉及產業、金融、財政稅收等各類相互交叉,這使財經記者有著一定的門檻。”他的工作經歷也證明了這一點。
2023年,由于工作安排,王吉星的工作由原來的基金類節目調換成保險類節目。本身就是年輕的職場新人,加上突如其來的變動,對于保險類知識一竅不通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他把這份挑戰看成機遇。在寫稿工作之余,自學保險類課程。但僅僅自學難以滿足新聞報道的需要。于是,他查詢到了國內頂尖的保險課程在中央財經大學的保險學院,便放棄了周末的休息時間,報名了央財的在職研究生。就這樣,王吉星就在“工作+課堂”的模式下學習保險知識,建立起系統的理論知識框架,掌握厚重的知識儲備,他才能做出了一篇篇優質的財經報道。
新聞專業被“群起而攻之”,是一場惡意追逐流量的狂歡
當張雪峰提出“要將報新聞學的孩子打暈”后,為何網絡“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可否認有網友理性的認知和判斷,但更多一部分則是為追逐流量作祟。網絡上各種跟風唱衰的報道讓人應接不暇,但如果回顧網絡熱議,只要涉及到大學專業,似乎每一個專業都被要求“避雷”,會計、金融、漢語言等等都無一幸免。形形色色的報道,在這個“流量為王”的舞臺上盡情狂歡。由于王吉星的工作單位是國家級的廣播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它的定位是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是黨的意識形態重陣,所以王吉星對新聞報道的價值取向和黨性原則有著更深的理解和更堅定的態度。
“我們財經記者是總臺的財經記者,我們發出的聲音是總臺是黨中央的聲音。”他舉例,作為財經媒體人,經常會做出巨大的價值抉擇,面臨著一味地追熱度、收取車馬費、勞務費、做軟廣等紛繁復雜的利益誘惑,堅決抵制,堅定信念,保持清醒頭腦,嚴守規矩,守好底線,勿碰紅線,是媒體人的最低要求。
面對各種“唱衰”、“非議”,新聞專業前景仍在?
王吉星堅定地說:“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緊張,反觀我國社會大局穩定、經濟表現高麗,轉型升級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說明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這就意味著服務于經濟報道、宣傳的財經媒體人前途依舊光明。”
打破與實踐脫鉤的教育模式是新聞專業重振的重要因素
王吉星本科畢業進入媒體行業,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媒體行業對有知識技能的人才需求巨大。而如今一般高校對新聞專業的教育教學模式和其他文科專業差別不大,重理論輕實踐,或者實踐不夠深入,在大學學習到的新聞傳播實踐技能,完全滿足不了社會上媒體工作的需要。所以,大學畢業后學生不具有競爭力,找不到工作也就順理成章了。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哪呢?王吉星認為高校要對新聞學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和改革,了解媒體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人才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技能,特別是要引領學生要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如AI文生視頻等形式創作,也要培養學生具備先進的思想和廣闊的國際視野,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更新自己、改變自己,使自己去適應新時代下媒介環境的要求去講好中國故事。
找到興趣與專業的契合點對新聞專業的大學生至關重要
當談及對未來的工作有怎樣的規劃時,王吉星對自己的安排是:過不設限的人生。財經媒體人這一職業身份并不是長期的,他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工作需要去主動選擇職業。如果他喜歡車,以后可能從事汽車行業的工作,如果他也喜歡寵物,以后可能從事寵物行業的工作。歸根結底,這是一種無極限的人生。
回顧他的工作經歷,也是一個追求“突破”的過程。2022年,王吉星在工作中意識到運營類的工作注定與創造性的工作是有距離的。于是,他在年底離職,去到《北京時間》做泛財經類的短視頻做財經記者。兩年后,又來到了現在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擔任主創。或許這樣的職業跨越在許多人看來無法理解,但他卻說:“我覺得從0到1的塑造探索過程比從1到99的錦上添花的過程更吸引我。”
一成不變不是人生,新聞專業的學生面對各種唱衰,倘若一味自怨自艾,一味抱怨生不逢時,不去尋找與新聞專業相契合的興趣點,就會很快淹沒在唱衰新聞專業的信息洪流中。再談及新聞專業,就很難想起“達觀”二字了。